對於那些身有殘疾或者父母離婚的男孩,父母總會覺得對男孩有虧欠,覺得對不起男孩,為了補償他,這些父母常常會特別溺愛男孩。
在那些溺愛男孩的家庭裏,常常會看到類似的場麵。許多父母都會為自己辯護說:“我隻是希望讓孩子得到最好的。”事實上,過多的愛隻會害了男孩。專家有時將父母對男孩的溺愛稱之為“甜毒品”,雖然表麵上香甜可口,但其實它就像毒品一樣,會對男孩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當然,不溺愛男孩,並不代表沒有愛和無原則的苛求。比如,在男孩生日時,父母可以滿足孩子多一點的願望;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滿足男孩夢寐以求的心願。關鍵的問題在於,父母要讓男孩知道,每一次的“特殊優待”都有著特別的原因。
不溺愛男孩並不意味著可以打罵男孩。據美國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7%的父母認為打罵是管教男孩的最佳方式,有40%的父母覺得打罵之後,男孩的表現還是一樣。有經驗的父母會發現,打罵一開始的確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長久下來,男孩並沒有變得比較好,有的甚至更壞了,尤其是隻用打罵這一種方式來管教男孩,更是效果奇差。
因為打罵隻會使男孩不再在你的麵前表現出你不喜歡的一麵,並非真的改正了錯誤,而是躲到你背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繼續淘氣,繼續學壞。打罵隻是讓他學會了逃避被打,而沒有學會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的是非善惡觀念。如此一來,你還覺得拿出棍子打男孩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嗎?而且即使男孩真的犯錯,他也不會心甘情願被打,他的內心會充滿怨恨和不滿,並會漸漸失去自尊、自愛和自信,同時他更學會了用打人來解決問題的模式。
那麼,難道父母就隻能眼睜睜地看男孩犯錯,任他為所欲為了嗎?不,我們隻是說打罵不是唯一的管教方式,不要用體罰來解決問題,因為那樣做的效果隻是暫時的、表麵的而已。男孩犯了錯誤是要受到適當的處罰的。
父母愛自己的男孩,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拿捏好愛男孩的分寸。它對男孩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1)愛男孩要有理智。也就是說,在愛男孩的過程中,要能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克製那些無益的激情和衝動。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父母必讀》一書中的序言有這樣一段話:“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麵的愛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那種過分洋溢的偉大的愛的感覺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中常備的節製器,否則男孩們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最壞的缺點和行為了。”這段話講得十分深刻。
然而,有些相對年輕的父母,在對待男孩上,往往把握不好愛的分寸。他們對待男孩常常是毫無原則,過分溺愛,有的父母對男孩姑息遷就,自由放任;有的父母隻會千方百計滿足男孩的吃穿住,卻從不關心男孩的心理發展和思想情緒的變化。以上這些做法很容易會把男孩慣壞、寵壞。這種愛是不理智的,是有害的。
(2)愛男孩要嚴格要求。愛男孩就要嚴格要求男孩,這也是愛男孩的一種體現。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意思就是說,正是出於對男孩深切的愛,所以才對他嚴格要求。所以,父母應該學會理智地愛孩子,要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當然,嚴格要求孩子並不是對男孩進行訓斥、打罵,而是要做到以理服人,態度耐心,循循善誘地說服。
平日裏,父母對男孩嚴格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男孩往往缺乏經驗,有時還是非界限不清,而且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往往也不善於獨立控製。如果父母對他不嚴格要求,他往往還不能主動地、自覺地學習和按道德標準來行動。因而,這就更需要父母對男孩的思想和行為有嚴格的要求,使他養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僅有愛不見得能教育和培養出優秀的男孩來,隻有把愛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效果才會更好。
(3)愛男孩不意味著不管。采取“暫時的隔離”的處罰方式,可以使男孩真正地改過向善,又不留下後遺症。“暫時的隔離”就是在男孩犯錯時讓他暫時不和別人接觸,讓他坐在角落的一張椅子上,以“一歲一分鍾”為原則。不過,切不可把男孩關進廁所或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裏,那會造成男孩的恐懼心理,影響極壞。處罰的同時要讓男孩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因為男孩如果不明白自己為何受罰,那麼處罰就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