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棍棒下難出孝子,多出逆子。
以“罵”代“教”不可行
男孩的確不易管教,把男孩管教好是一門藝術。不要批評男孩的人格,而應批評他的行為。如果男孩做錯了事,隻需指出這樣做是錯的,並告訴他如何做是對的就可以了。要對男孩強調應該做什麼,而非不該做什麼,這樣教育男孩才更能收到積極的效果。
遺憾的是,有些家長在教育男孩時,總喜歡邊責備邊辱罵。比如,“你真笨”,“跟豬似的”,“天哪,你怎麼就那麼不開竅!”如果男孩不懂事,成績不好,有的父母就會罵:“笨蛋!你看人家×××考了多少分,你看你,長大撿破爛去吧”,“到學校幹什麼去了,就吃飽了等放學啊?”男孩犯了錯誤,就會說:“你還不如死了,活著有什麼勁!”
大多數父母對男孩比對女孩要求更嚴格,對待錯誤和缺點也十分嚴苛,發現錯誤也會及時地加以批評。在教育男孩的問題上,這種不袒護、不放任的負責態度並沒有錯,這可以說是父母對男孩愛的體現。但是這種批評式教育或許可以起到短時的效果,長期使用就不見得十分理想了。偶爾的批評可以促進男孩的進取心,讓他們聽話,變得乖巧些,但是如果一遇到孩子犯錯就批評,對男孩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根據心理學研究結果,批評教育的方式並不符合男孩的心理發展特點。每一個孩子都有上進心,即使是缺點很多、毛病一大堆的男孩,他們也是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揚和肯定的。當孩子得到大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會表現出積極、熱情、開心和愉快的情緒。對於容易淘氣和不聽話的男孩,經常誇獎會讓他們變得堅強、勇敢和自信,無論在精神、情緒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會獲得激勵。這種積極的正能量逐步豐富和加深,男孩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也會隨之增強,產生“我要做得更好”或者“我會繼續努力”的良性循環。反之,如果男孩經常遭受大人或老師的批評、數落,心裏鬱鬱寡歡,他們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情緒消沉,逐步喪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變得懦弱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那些成績平平、表現得不突出或者“惹人煩”的男孩,如果平時就很少聽到肯定、讚揚的話,聽到的多是批評和數落,那麼他們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覺得自己反正是一個壞孩子、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或者笨孩子,從而對批評和指責當做耳旁風,對任何管教都會覺得“無所謂”,這種教育態度是危險的。雖然說批評教育在中國家庭很普遍,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但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一次小小的批評也很可能成為他們幼小心靈上的“創傷”。不能肯定自己、覺得自己沒用、不可救藥等想法,其源頭也大多來自不當的批評方式。男孩一旦被管教得精神“麻木”了,想改變和進步也會變得非常困難。而許多父母覺得男孩對他們說的話聽不進去而頭疼,是因為不知道過度地批評孩子會適得其反。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重新變得聽話懂事,就先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對每一個男孩不要抱有成見和偏見,無論他是優秀還是平凡。古人說的“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就是這個道理。
長期在大人的責備、批評甚至辱罵下長大的男孩,在情感上也會顯得比較生疏。比如不願意親近大人甚至疏遠父母,學會撒謊,陽奉陰違,性格孤僻,沉默自卑,內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等。父母一旦在男孩的心目中形成隻有威嚴而沒有威信的形象,那麼他們對待父母也隻會覺得可畏,而不會覺得可親可敬。所以,父母教育男孩,要以理服人,以氣勢壓服並不能贏得孩子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男孩一般比較淘氣,經常會犯錯誤,做事莽撞、缺少經驗、思維不夠縝密等,這些問題都是難免的。孩子的判斷力是有限的,他們往往搞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很多父母都會這樣想,隻要男孩犯了錯,用訓斥、打罵、恐嚇是最有效的方法。做得不對要挨打,做得不好要挨罵,不做更要遭受數落。其實,這樣並不能使男孩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錯了事情,錯在什麼地方,反而增加對大人的反感和怨恨。調查顯示,那些以“批評”為主的家庭裏,孩子一般對父母的意見常常持否定態度。在孩子的眼裏,認為“父母不信任自己”和“為什麼總是遭到斥責”是自己最大的煩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父母應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用恰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對於有男孩的家庭,男孩的錯誤和不聽話絕不是能用激烈的暴風驟雨方式解決的。尤其是年輕父母應該明白,批評是傷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大敵人,而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才是教育的重要責任。
不要羞辱男孩。無論哪一年齡段的男孩,都不喜歡受到大人的訓斥和羞辱,對男孩來說,訓斥就是一種恥辱。因為男孩更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特別是他們的朋友。即使有必要進行指責,也應該私下善意地告訴給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千萬不要在別人或者在小夥伴麵前揭孩子的短處和批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