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男孩是最難“控製”的(2)(1 / 2)

如果男孩喜歡拆卸一些構造比較複雜的大型物件,如機械用具、家具、車子等,這時父母請一些有機械方麵專長的朋友給孩子做“指導老師”,這是一個不錯的引導方法。通過專業老師現場指教和操作,孩子會將“破壞”活動變得像學習一樣認真和投入。即使沒有這方麵的朋友,父母也可以通過看書或上網提前了解和學習相關常識,然後把基本的機械拆裝原理告訴孩子,這樣既滿足了“破壞”欲望,也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與孩子一起體驗拆裝的樂趣,進行“破壞”活動,爸爸要比媽媽更適合參與。因為對於機械類問題,男士會顯得比較專業和內行一些。在指導和參與過程中,父子之間也更容易配合默契。

父母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每一項實踐活動,在男孩的任何一種“破壞”中,說不定會潛藏著莫大的驚喜和發現。隨著男孩在“破壞”中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動手實踐能力會不斷地提高,這樣他很可能就會從一個令人頭疼的“破壞王”變成相當專業的“工程師”呢。

所以,對於酷愛拆裝器械的男孩,父母完全用不著大費腦筋,與其嗬斥加棍棒教育不如讓他們發揮“破壞”特長,借著拆裝的機會讓他成為家庭的“維修工”。比如,讓男孩安裝家裏的門把手,擰緊某個物件上的螺絲,或者給鬧鍾安裝個新零件,給斷腿的椅子修補完整。這些維修任務都可以交給男孩,讓他們體驗動手實踐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感。父母不用喊叫,輕鬆讓孩子自己學會變廢為寶,隻需在必要時提供一些指導即可。

當然,對於煤氣管道、電器、水管之類的物件,父母最好不要讓男孩參與。因為這些物品的拆裝隻有通過專業人員才能完成,否則會給人身安全造成威脅。所以,父母要視情況安排男孩參與維修,讓他的探索欲望得到進一步發揮。

總之,對待男孩的“破壞”行為,父母應該學會因勢利導,采取積極的態度和方法讓“破壞王”變成“工程師”。父母在和孩子一起參與的“破壞”活動中,幫助孩子改掉隻拆不裝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廢物利用,變廢為寶,體驗組裝和發明的樂趣。這樣不但能促進孩子的成長,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和認真做事的態度。在“破壞”活動中,父母看到的應該是孩子的成長和探索中的驚喜,發現孩子潛在的天賦,而不是破壞後讓人頭疼的“殘局”。要知道,男孩喜歡搞“破壞”,並不意味著成長之路的扭曲,而是發現孩子潛力與天賦的另一扇窗口。

“威信”不是教訓出來的

有些家長認為,對男孩要嚴厲,不要多給他們笑臉,要讓他們害怕,這樣才能在男孩麵前樹立起威信,便於管教。可這種想法真的正確嗎?這種方法真的奏效嗎?

臨近中考,小剛卻迷上了電視劇《我是特種兵2》。不管作業是否完成,每天晚上必須先看兩集再學習。小剛的爸爸看著兒子把大量的時間都花費在了看電視劇上,非常生氣,屢次勸他要抓緊時間學習,可是小剛不聽。小剛振振有詞地說:

“還有幾集就演完了,等看完《我是特種兵2》就專心學習,以後有再好看的電視劇也不看了。”

爸爸生氣地說:“《我是特種兵2》不看又能怎樣,是學習重要還是看電視劇重要?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小剛聽了不耐煩,大聲地對父親喊道:“還有幾集就看完了,剛開始看的時候你怎麼不管?”

“你還敢跟我頂嘴!看電視能提高學習成績嗎?這都馬上中考了,還沒完沒了地看這種電視劇。”生氣的爸爸上前一把拔掉了電源。

“你為什麼這麼霸道,憑什麼不讓我看電視劇?”小剛生氣地喊起來。

“我不讓你看,你就不許看!越來越不聽話,等哪天我好好收拾你!”

兒子看電視劇的權利被剝奪了,憤怒地回了自己的房間,一晚上也沒有學習。小剛的父親也氣得沒休息好。第二天小剛放學後,像往常一樣坐在電視機前照看不誤。小剛的父親見狀,掄起巴掌將小剛攆進屋子學習去了。

可見,一味嚴厲地管束男孩,容易引起男孩的逆反心理,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那麼,麵對“不聽話”的男孩,家長該如何在他們麵前樹立起威信呢?

首先,在男孩麵前樹立威信,不能急於求成,而應水到渠成。它是父母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建立在與子女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並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

其次,在教育男孩的過程中,父母無須刻意樹立威信,尤其要避免以教訓贏得威信,否則隻能事與願違。這類父母通常無視男孩是否願意聽,也不管自己的語言是否恰當,在任何場合下都沒完沒了地指責男孩並要求男孩服從。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男孩,會對這種說教產生厭倦情緒。久而久之,他們對正確的教育也會產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