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與孩子坦誠相待。在教育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麻煩,尤其是當男孩的行為明顯有錯誤甚至十分嚴重時,父母可能會因生氣和感到受了傷害而大發雷霆,但最好的辦法是與孩子真誠地交談,從而迅速幫助孩子走出誤區。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是個壞小孩,那樣自信心、自尊心就會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形成“破罐破摔”的不良心態。心理學認為,常常用非良性的心理暗示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很多男孩的心理障礙,都是起因於家長一些不正確的說法。另外,對男孩進行不適當的比較會使男孩逐漸遠離他的兄弟姐妹或夥伴。對男孩的一些小毛病、小缺點反複指責,會影響孩子的心靈健康。
總之,父母粗暴打罵或體罰孩子,與過分溺愛與放任一樣,都會明顯增加兒童品性障礙的發生,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否定意識,產生抑鬱、退縮、膽小等心理,使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另一方麵,由於男孩比女孩的模仿能力強,長期的責罵和指責會使男孩產生頂撞、反抗等攻擊行為,嚴重的可導致違法犯罪。
在教育男孩方麵,父母應當既是嚴格審慎的長者,又是誠摯可親近的朋友。
以“打”代“教”不可取
如今把“打”作為教育手段的家長不在少數。越是文化水平低的父母,越經常用此方法“教育”男孩。結果不僅將男孩的學習熱情“打”消了,也將男孩的探索精神“打”沒了,給男孩身心兩方麵都造成了巨大創傷。
幾位家長在交流教育男孩的“經驗”。其中一個說:“對男孩別舍不得下手,狠不下心來可不行,不打不成器,該打就得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話沒錯。我每周至少得打兒子一頓。”另一個也接著說:“對,對,對!男孩皮實,打一頓沒什麼事,還能讓他長記性。”又有人附和道:“在單位裏當個領導,管幾十人不簡單,管自己的兒子能有多難?不聽話,調皮搗蛋,隨手抄起木棒、笤帚往身上掄一通,看他以後還敢不敢!”
簡單而粗暴的方式教育男孩,會給男孩帶來極大的傷害。
一位身材高大、打扮入時的父親抱著孩子在站台上等車。那是個2歲左右的小男孩,為了輕鬆些,父親把男孩從懷裏放了下來,讓孩子蹲在站台上玩。不一會兒,小男孩看到地上有個煙頭,十分好奇,於是撿起煙頭,然後把包裹煙卷的紙撕開,想看看裏麵有什麼。這時父親低下頭,他看到孩子正在費勁兒地撕煙卷,滿手都沾滿了煙灰末。他彎下身子,從小男孩手中迅速地拿走了煙頭,接著狠狠地打了兩下小男孩的小手,邊打邊生氣地問:“還撿不撿了?”小男孩哭著說:“不撿了,不撿了。”
對幼小的孩子掄巴掌或打手心的行為是可怕的,更是不可取的。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各種沒見過的東西感興趣或者喜歡探究。如果用掄巴掌的方式阻止孩子的探索欲望,或者用打手心的辦法懲罰孩子的好奇心,那麼孩子以後對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就會降低,變得膽小害羞。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認為很多的東西孩子是不能碰的,地上的髒垃圾、碎紙片、硬幣或者食物,更不能去撿,否則就要挨打。因為吸煙本身是壞習慣,小男孩更不該對煙頭感興趣,因此用打手心的方法讓他記住,不要隨便撿地上的東西。可是,這位父親忽略了孩子都有好奇的天性,這是兒童幼小心靈對新事物本能的感知行為。孩子的好奇欲望還沒有實現,就被父親的打手心打了回去,而打手心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小男孩從此可能就會記住,沒見過的東西不許撿,不能看見什麼東西都感到好奇,探索未知是不對的,長期下去的結果就是孩子對自然中的事物漸漸失去熱情和興趣。
觀察發現,男孩挨打後,心靈也同時受傷,會變得膽小畏縮,不敢去探求、去嚐試。而且他們為了逃避挨打,往往會被迫違心地說謊,隱瞞過失。而這種辦法一旦奏效,男孩便會一再使用,變成了謊話連篇的人。再者,經常被打的男孩會變得脾氣急躁,心驚膽戰,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都會產生不滿情緒。比如,因為曆史沒考好而挨打,他會憎恨曆史知識、曆史教師,甚至憎恨學校。一旦有機會,男孩可能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總之,簡單粗暴地打男孩是絕對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家有男孩的父母要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