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要想成為有威信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以身作則。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必須品行端正,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切不可表麵一套,背後一套;在外麵一副麵孔,在家裏卻又是另外一副麵孔。要求男孩做到的,父母應首先做到。
再者,對男孩要管得嚴,哪怕是小錯也不應輕易放過。但每次批評男孩之後,家長一定要想辦法去安撫他,開導他,使他感受到父母的愛,不會對父母產生畏懼、抵抗心理。嚴與愛相結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最後,父母不要管得太多,管得太瑣碎,事無巨細都嘮叨幾句,這樣就容易使男孩產生厭煩心理,反而不聽父母的。而平時很少教訓男孩,但抓住一些主要的東西一管到底,這樣反而更有效。
別讓打罵男孩成為一種習慣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心願,並且現在中國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孩子,尤其是男孩,自然成了家中的寶貝。可為什麼仍有一些父母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男孩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受傳統教子觀念的影響。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材”,“打是疼,罵是愛,氣極了,拿腳踹”等有這種觀念的大有人在。
二是有些家長小時候常被父母打罵,於是在教育自己男孩時也不自覺地繼承了上一輩的教育方式。雖然他們深知被父母打罵的滋味不好受,心中會產生怨恨、反抗等,但畢竟自己早已邁過了那道坎,已經沒有了切膚之痛,便糊裏糊塗地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三是有些父母感覺教育男孩相當辛苦,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懶得動腦想其他方法來教育男孩,覺得打罵教育最直接有效。因此,一旦男孩犯了錯誤,就直接打罵——脾氣暴躁的父母最有可能這麼做。
四是取決於父母本身的生活狀態。一些父母自己不成功,社會地位較低,往往會把操控男孩當成一種逃避和滿足,甚至將自己在社會中的壓力轉嫁到男孩身上,比如要求男孩一定要出類拔萃,等等。
以上幾個原因就是某些父母打罵男孩的主要原因,如果你也有打罵男孩的毛病,不妨對照一下。當然,也有的父母打罵男孩隻是出於一時衝動,卻可能釀成觸目驚心的家庭悲劇。
有一對工作和家境都比較普通的夫婦,卻有一個明顯比同齡男孩更聰明、更活潑的不普通的兒子。
為了把這個好苗子培養成才,夫婦倆省吃儉用,為男孩報了各種輔導班,為孩子買電子琴並請了家庭教師。男孩也非常爭氣,學習很好,電子琴彈得也不錯,特別討人喜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好苗子,卻不能讓他的父親滿意,經常因一些小事被父親訓斥。鄰居時常能夠聽到父親訓斥兒子的聲音。在男孩還小的時候,父親的訓斥很管用。不過,隨著男孩的日漸成長,父親的訓斥越來越不見效了,男孩有時甚至會頂撞幾句。於是,父親便將“罵”改為“打”。
鄰居過來勸解,男孩的父親卻說:“這沒啥大不了的!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男孩不打難成器……”就這樣,在父親粗暴的打罵之下,男孩開始逃學、打架、不思進取。當然,這樣做的後果,自然是被父親更加野蠻地暴打。
有一次,男孩因為頂嘴而被父親用繩子吊起來毒打。母親怕兒子被打殘或打死,就向110求救。不過,那天之後他們就沒了兒子的消息。等他們再次聽到兒子的消息時,兒子已經進了監獄。他們夫婦去看兒子的時候,兒子怎麼也不願見自己的父親。
因為這件事,妻子一直不能原諒丈夫,兩人也以離婚收場。
本應該其樂融融的家庭,就這樣支離破碎了。父母愛男孩,對孩子嚴格要求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不恰當的教育方法。現在確有一些家長在教育男孩時非打即罵,而不是用尊重、說服或溝通的方式。“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觀念已經過時,動不動就打罵、訓斥的教育方法後果嚴重。
有關教育研究指出,男孩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生活在暴力之中,他就會成為魔鬼!心理學家也指出,殺人犯大多是在暴力的、缺乏愛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
總之,打罵不是教育男孩的好方法,也別讓打罵男孩成為一種習慣。打罵男孩,隻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會讓男孩失去自信,悲觀厭世;會讓男孩會變得脾氣暴躁,心驚膽戰;會讓男孩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產生不滿的情緒;會導致男孩說謊的行為;會促使男孩陷入孤獨的深淵;會使男孩學習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會造成男孩人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