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較小的男孩還不具備準確的判斷力和成熟的人生觀,他們會為了爭第一、做“大王”而展開“鬥爭”,甚至打架、引發暴力事件。一些發生在男孩身上的行為,比如違反規定、觸犯法律都是不正常的競爭心理所致。如果發現男孩的正當競爭心理發生扭曲,父母一定要及時做好引路人,千萬不要讓男孩對競爭產生誤解。
受到父母良好心理教導的男孩,心理和行為上都顯得比較成熟,他們會把做“大王”的心理變成積極追求進步的力量,靠自己的實力去戰勝別人,真正地做“大王”。而那種為了做“大王”圖一時之快,不計後果的行為,隻能給他人造成傷害。男孩有競爭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應該引導他們走向健康的競爭之路,真正實現的“大王”夢。
一旦男孩當了“大王”,他們會成長得更快,做起事來更會全心全力。這有利於男孩的身心成長,提高他們的責任心和領導力。平時,父母要利用男孩的這種心理,在生活中可以處處滿足他們當“大王”的願望。比如,抽出一個星期的時間,讓男孩體驗一下“當家”的感覺,或者做一做親子角色互換的遊戲,讓孩子做回“男主人”,相信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裏肯定能產生一種“當家做主”的成就感;如果是比較調皮、有壞習慣的男孩,父母可以讓他來當習慣監督員,負責糾正全家人的壞習慣,這樣他在糾正別人壞習慣的同時也一定會偷偷地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另外,父母還可以在平時與男孩的對話中滿足他們當“大王”的欲望。比如可以問問兒子:“小當家的,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嗎?”“小當家的,你對這個事情怎麼看,你有什麼意見?”……雖然有時男孩的意見未必合理,大人也不一定采納,但是這樣的問話往往會讓他們感到高興,會覺得自己被尊重和重視。這種做“大王”的美差會讓男孩滿懷對生活的熱情和積極性。
讓父母苦惱不已的“破壞王”
好奇心強是男孩的天性,他們喜歡探索,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渴望。所以,在男孩的成長階段,探索和發現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過程。在男孩的世界裏,他們不僅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更多的時候是動手探索。所以,男孩喜歡的遊戲活動通常是探險、尋找、挖寶等。而在尋找、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男孩們免不了要破壞掉一些物品,比如爬牆穿洞、踩壞屋頂、弄壞機器等。在做實驗或者玩玩具時,由於知識經驗的缺乏,男孩們往往喜歡通過拆卸的方式去研究物品的構造和功能,因此在父母眼裏,男孩很普遍地被貼上“破壞王”的標簽。
麵對家裏的小小“破壞王”,許多父母苦惱不已,為什麼男孩那麼具有破壞性?
據心理學研究,男孩的“破壞性”行為與他的生理和心理發育密切相關。男孩由於身心還未成熟,還沒有具備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意識,同時他們的自我控製能力比較差,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男孩會不顧後果地去探索,也想不到要為破壞行為負責。
當然,家裏有一個喜歡弄壞東西的“破壞王”,很令父母大傷腦筋。但是,如果這種探索欲望能夠得到理智的引導,無疑會提升男孩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破壞性”的探索,男孩會對物品的結構和其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他的身心也將得到良好的發展。
浩浩特別喜歡拆卸東西。一天,趁媽媽不在家,他居然研究起媽媽心愛的手表。費了好大的勁兒他把手表的外殼拆掉,然後反複觀察手表的工作原理……正在他研究得津津有味時,媽媽回來了。
媽媽一看,忍不住大叫道:“你在拆什麼?”等看清浩浩拆的是自己心愛的手表時,氣憤地說:“誰讓你拆手表的?你怎麼不是拆這個就是拆那個?”看著滿地的零件,媽媽氣得不斷訓斥浩浩。
很多父母難以容忍男孩的破壞行為,通常是出於對物品的愛惜,比如家裏的貴重物件、一些小電器等。但是,如果僅靠訓斥和禁止的方法遏製男孩的探索欲望,很難奏效,甚至適得其反。父母越是阻止男孩搞破壞,他們破壞得越歡。與其衝著男孩大喊大叫,不如鼓勵他們把東西重新裝好,或者坐下來與他們一起探索和組裝。這樣令人煩惱頭疼的破壞活動就變成了有意義的實驗活動。當然,對於家裏特別貴重或心愛的物品,父母應該提前告訴男孩不要碰壞它們,更不能私自拆卸。對於一些電器類物品,更要嚴格阻止孩子們進行拆裝活動,並且有必要對他們講清楚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隱患。一些結構精密的物件應該保存好,最好放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如果是特別喜歡動手實驗的男孩,父母可以選擇一些不重要、安全性較高的小物品讓他拆卸,這樣既不用嚴厲斥責管教,孩子的探索欲望也得到了滿足。
對於不是特別貴重的物品,如果父母有興趣,不妨與孩子一起參與“破壞”的樂趣,一起探索機械的原理,與孩子在“破壞”中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