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兒養生保健(3)(1 / 2)

(3)潔身自愛。不潔的性行為常可傳染性病,不僅自身受害,還可禍延子孫。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就是通過產道傳染的,這種病也稱膿漏眼,非常凶險,眼瞼腫脹如桃,流淌黃色膿液,如不及時搶救,可迅速殃及角膜,造成角膜穿孔而失明。胎傳梅毒也可使眼受害。有一4歲男孩,患角膜實質炎,並有塌鼻子、桶狀齒、為典型的先天梅毒表現。詢其母,否認有不潔性行為曆史。但其父曾有宿娼行為,後來得了硬下疳(一期梅毒),因羞於治療,找個體醫生胡亂打了幾針青黴素,下疳就消退了,以為是沒事了。其實,一期梅毒如不徹底治療,會發展成二期梅毒或進入二期梅毒潛伏階段,此時如發生性行為,可將梅毒傳染給對方。感染梅毒的孕婦,約50%沒有任何症狀,但幾乎百分之百地影響胎兒,其中50%發生早產、流產和死產,還有50%通過胎傳將梅毒傳給下一代。因此,在性生活問題上,要潔身自好,千萬不要有越軌的性行為,不要自己作孽,禍延子孫。

嬰兒出牙期的保健

嬰兒在6個月以前沒有牙齒,吃奶時,靠牙床含住母親乳頭,進食其他半固體無渣食物時,也靠牙床將食物壓爛,牙床是一道半圓形的黏膜突起,比較堅硬,可以上下合攏。到6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出牙,出牙是牙齒發育和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牙的過程是覆蓋牙齒上的牙槽骨自動吸收,牙根生長,將牙冠頂出牙齦。當牙冠將牙齦頂開一個小口以後,牙冠與牙齦之間的潛在間隙與口腔相通,口腔裏的細菌就會進入這個間隙,可使牙齦發生輕度炎症,出現紅腫癢痛。出牙的時間和順序是有一定規律的,下牙略早於上牙,常常是成對萌出,6~9個月出門牙,12~14個月出第一顆大牙,14~18個月出犬齒,第二顆大牙則要到2歲時才長出。但是不同孩子經常有差異,若1歲時未萌出門牙,或3歲時未出齊20顆乳牙,則要到醫院檢查有無發育障礙。

嬰兒出牙時一般無特別不適,但個別嬰兒可出現突然哭鬧不安,咬母親乳頭,咬手指或用手在將要出牙的部位抓劃,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嬰兒會發燒、食欲不振、腹瀉和生口瘡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牙齦輕度發炎有關。此時,母親要耐心護理,分散嬰兒的注意力,母親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劃牙齦。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齦,可塗少量龍膽紫藥水,一般不需服藥。因為一旦牙齒萌出,牙齦紅腫或上述症狀就會自行消失或減輕。

由於出牙與嬰兒添加輔助食品的時間幾乎一致,嬰兒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可能是出牙的反應,也可能是抗拒某種輔食的表現,可以先暫停添加,觀察一段時間就可知道。

嬰兒在6個月後,開始對小食品感興趣,大人可把蔬果條放在他麵前的小桌上,示範給他看如何吃,讓他學習,他可隨時拿來,咬嚼,在進食時,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攔。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嬰兒就會脫離隻會啜食物的階段,學會咀嚼。嬰兒經常吃些蔬果條,不但有利於改掉啜手指或啜奶瓶嘴的不良習慣,而且還使牙齦和牙齒得到良好刺激,減少出牙的痕癢,對牙齒的萌出和牙齒功能的發揮都有好處。嬰兒在咀嚼食物時,必然增強整個牙頷係統的運動,這種功能性運動對於整個頜麵和牙齒的生長發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頜骨變得更加強大和與其他部位更加諧調,以使乳牙和將來的恒牙能整齊地排列在上麵,保證成年時有一口漂亮的牙齒。

不要讓小兒喝運動後的乳汁

這是美國印第安大學成人健康科研中心小組的專家珍妮特·華萊士提出的一個新觀點,原因是:一些哺乳期婦女在運動後有運動中的副產品——乳酸入奶,若大運動量則比例更大,時間更長,盡管乳酸對嬰兒健康無害,但母乳味道發酸,若強迫授乳則會影響母子間的感情。

作為乳母來說,運動後應休息一會兒,進行沐浴,然後再給孩子哺乳,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要高度警惕嬰兒缺水

一個正常人,其體重的60%左右是水,對於嬰幼兒來說,其體內的水所占比例就更大。水分布在人體各個器官、組織和體液中,若嬰兒體內水分不足可產生以下一些症狀:

輕者:精神欠佳、煩躁不安、尿量減少、睡眠不足、皮膚幹燥、缺乏彈性、哭鬧不寧;

重者:昏睡、高熱、虛脫、眼窩凹陷,少尿或無尿,搶救不及時可導致死亡。

由此看來,家長們要注意防止嬰兒體內缺水。由於嬰兒幼小,即使口渴了,也不會向家長要水喝,因此,小兒缺水還常得不到眾人的重視。此外,嬰兒期因腎髒機能尚未健全,對原尿中水分重吸收的功能較差,而新陳代謝過程中應排出體外的廢物需要足夠的水分來溶解稀釋才能完成排泄,因此,水分的補充大為重要。還有,小兒出汗較多,所以在日常生活過程中,一旦忽視了給嬰兒補充水分或延誤了補充水分的時機,常會很快地造成小兒缺水,以致給生命帶來很大影響。那麼又如何防止小兒缺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