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中的藥物大部分對哺乳兒童是有害的。比如,乳母服用抗甲狀腺藥物,可造成哺乳兒童甲狀腺功能低下,而甲狀腺功能低下可使兒童生長發育遲緩;嗎啡一類的藥物可使新生兒發生窒息;氯黴素可抑製乳兒的造血功能;紅黴素可引起乳兒嘔吐;四環素類可使乳兒發生四環素牙;鏈黴素可影響乳兒聽力;青黴素可引起乳兒過敏;磺胺類藥可使乳兒白細胞減少、溶血等;苯海拉明、異丙嗪等可使乳兒嗜睡;抗癲癇藥可使乳兒大腦發育遲緩;阿托品、顛茄類可引起乳兒麵部潮紅,啼哭不止;痢特靈可引起乳兒溶血。有一些抗生素經乳汁排泄量極低,不會給乳兒帶來損害,但容易使其產生抗藥性,一旦患病時用藥效果不佳。
總之,乳母用藥時一定要慎重,盡量選擇對乳兒無害的藥物,最好聽從醫生的意見。如必須服用對乳兒影響較大的藥物時,服藥期間應停止哺乳。乳頭患病需塗藥治療時,在哺乳前必須用溫開水將乳頭清洗幹淨。
母親把小兒抱在胸左側好
你是否注意到,不論哪個曆史時代,也不論哪個國家,人們為了表達感情,往往使用與心髒有關的詞。不僅在詩歌、小說或歌曲,而且在日常談話中,都可以看到這種情況,例如,“我的心在思念著你”、“我的心碎了”等等。同時,當乳兒在哭鬧時,往往母親把孩子抱在靠近心髒的部位,輕輕加以撫摸,孩子立刻就會安靜下來入睡了。這是為什麼呢?有一些研究者對此引起了興趣,並做了一些研究。1.鬆科曾觀察到,動物園裏的母猴把剛生下來的小猴子抱在左側,42次中有40次是這樣。在人類,一個母親麵對著自己剛生下來的孩子,又會是怎樣的抱法呢?鬆科對255名慣用右手的母親,在其分娩後4天內的觀察結果是,83%的母親把孩子抱在身體的左側,17%是抱在右側;對32名慣用左手的母親的觀察結果是,78%是抱在左側,22%是抱在右側。
人類的心髒位於胸腔左側。母親把孩子抱在左側,就是使孩子靠近自己的心髒。那末,母親的這種反應,對乳兒來說,是否也是必須的呢?為此,有人做了讓新生兒聽成人的心音錄音的實驗研究。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出生後,立即送進新生兒間。母親除每4個小時授乳一次外,不再接觸孩子。有人將新生兒分為三組進行實驗,一組讓新生兒聽非正常的心音錄音(如每分鍾128次的心音)。結果發現,這立刻引起了新生兒的哭泣和不眠現象,因而沒有繼續進行實驗;一組讓新生兒不停地聽成人的正常心音錄音(8.5分貝,每分鍾72次),共102名;一組不聽成人的心音錄音,作為對照組進行觀察,共112名。
在實驗中,對後兩組新生兒的哺乳量、體重和哭泣時間進行了測定、分析和比較。結果是,哺乳量兩組問沒有明顯差別,但在體重和哭泣時間方麵,則有明顯差別。
體重:從出生第2天到第4天進行了測定,聽心音組,70%的新生兒增加了體重,全組平均增加40克;而不聽心音組,僅有33%增加了體重,全組平均增加20克。
哭泣時間:根據錄音計算了有一個以上新生兒哭泣的時間百分比。聽心音組,隻有38%的時間有哭泣聲;而不聽心音組,則有60%的時間為哭泣聲,並且同時哭泣的人數也較多。
總之,聽心音組的新生兒,哺乳量比不聽心音組沒有增加,但體重卻增加較多,其原因是哭泣減少了。這表明,正常的成人心音對新生兒的情緒具有一種安撫作用。
這種現象應該如何解釋呢?胎兒在子宮內,經常聽到通過大動脈傳到羊水中的母親的心音。這種心音幾乎是胎兒聽到的惟一的聲音刺激。在此期間,胎兒自動吸取營養和氧氣,溫度也保持恒定。這樣,對胎兒來說,母親的有節律的心音與勿須緊張的安寧狀態之間就建立了聯係,因而對心音節律產生了較深的體驗和印象。而出生後,這種節律的感覺刺激中斷了,就感到不習慣。如果這時聽到與母親的心音節律相同的聲音,也許就會引起胎兒期那種安寧的感覺體驗吧!
總之,母親的心音對胎兒和乳兒的神經係統起著最主要的感覺刺激作用,同安寧感有密切聯係。試看,全世界各種社會中的音樂節律,從最原始的大鼓到莫紮特和貝多芬的交響曲,與心髒跳動的節律真是驚人地相似啊!文化越原始,音樂節律就越接近於心髒跳動的節律。這也許就是音樂能激動人心的原因之一吧。從心理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產婦同新生兒及早接觸(產後24小時之內)讓新生兒和嬰兒多在母親懷抱左側,去重溫胎兒期心音刺激的體驗,這對建立良好的早期母子關係,及早形成嬰幼兒的良好情緒狀態是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學研究也早已證明,良好的情緒狀態對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