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兒養生保健(1)(1 / 3)

這裏說的新生兒保健,主要是指初生兒,即指從出生至滿月。此期小兒剛離母體,雖然所有器官及係統已具備在母體外生存的基本能力,但由於肌體柔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很弱,適應能力較差,易受各種疾病的侵襲。小寶寶在給小家庭和年輕的父母帶來幸福和歡樂的同時,卻又需要父母精心的撫養和教育。

曆代中醫學家對初生兒的養護非常重視,認為小兒初生,乍離母腹,猶如嫩草之芽,幼蠶之苗,肌膚嬌嫩,抗病力弱,對外界環境還需要逐步適應,需要謹慎調養,精心護理,否則,稍有疏忽,即易患病,且多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容易造成不良後果。那麼,又怎樣養護好呢?

要注意保護小兒的臍

胚胎時期的胎兒,臍帶裏包括有卵黃管、臍尿管、臍靜脈和兩條臍動脈。妊娠5~6周時卵黃管就會自行閉鎖,逐漸萎縮而消失,臍尿管慢慢地也退化成為一條纖維索,隻剩下兩條動脈管和一條靜脈管維持胎兒的血液循環和供給全身的營養。

新生兒出生後,臍帶被結紮留下了傷口,家長一定要注意護理它,不使它接觸不潔之物,因為臍部很適合細菌的滋長而容易發生臍炎。給新生兒洗澡時不要讓臍部著水,尿布也不要太長,過長會越過臍部,使尿液汙染臍部。

臍帶被結紮後大約經1周左右就可自行脫落。臍帶脫落前後,有時臍部略微潮濕,這是正常現象,數日後就會幹燥,並且下凹成為臍窩。臍部過於潮濕時,可以塗點紫藥水,或用呋喃西林粉撒在臍部,每日1次,2~3天即可痊愈。不要用紅汞塗擦。倘若臍部感染嚴重,傷口有溢液、滲血、膿性分泌物或伴有發燒,就應請醫生診治,自己不要隨意處置,以免擴大感染。

作為小兒的家長,切莫輕看臍炎,視為小病,如果處理不當,可釀成大病。引起臍炎的主要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杆菌,它們通過臍部進入體內,沼臍周皮下組織擴散可形成腹壁蜂窩組織炎;向內入侵至腹膜可造成腹膜炎;侵入尚未閉合的臍靜脈或動脈,可引起肝膿瘍、敗血症等嚴重疾患,甚至可危及小兒生命。

初生去毒

也稱拭口,是古人為免除小兒發生某些疾病所采取的一種預防性措施。此在中醫兒科初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小兒有些疾病的發生,與胎孕期間母體熱毒影響胎兒有關。

胎毒的產生與下列因素有關:一是孕婦恣食辛熱甘肥,移熱於胎兒。二是父母淫欲之火,隱於父精母血,遺傳於胎兒。三是孕母在懷兒期間,憂思鬱怒,五誌化火,傳於胎兒。四是胎兒初生口中留有穢液,未能及時清除,咽下而成胎毒之患。五是父母患性病,如梅毒、淋病等,傳給胎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胎兒在子宮腔內,每24小時可吞咽羊水500~700毫升,根據直接觀察及對胎兒腸內容物毳毛含量的判斷,胎齡3~4個月的胎兒,已開始有吞咽動作,胎糞中除可找到毳毛外,還可發現有角化上皮、胎脂、鈣皂晶體、所有消化酶及膽汁等。正常情況下,約有1/4新生兒,要在生後12~24小時才排便,尚有7%的新生兒,可能在第二天後才能排出上述胎便。若乳汁供應充分,即轉變為帶棕褐色至綠色、酸性、較稀薄的過渡性糞便,最後變成普通嬰兒大便。胎糞能否按時排除,對小兒的健康有直接影響。原因是胎糞性腹膜炎、胎糞性腸梗阻、胎糞性便秘以及胎糞性黃疸等,均由胎糞引起。故有人主張,小兒出生後應用通便之劑,促進小兒腸蠕動增強,使胎糞及早排出,對小兒健康十分有利。

初生洗浴

嬰兒經常洗澡可以保持皮膚的全麵清潔,洗澡又是促進血液循環的最好方法,可以預防疾病,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兒身體柔軟,脖子不能挺立,年輕的父母沒有經驗,給小兒洗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方式方法不當,很易對小兒造成傷害,引起疾病,特別是早產兒或體弱兒更要格外慎重。

小兒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洗澡,每日洗1次。洗澡前先將尿布、清潔的衣服、浴巾等按順序擺好,浴巾要鋪開。洗澡時房間內的溫度要在24~26℃,不要有對流風(俗稱穿堂風),洗澡水的溫度要在38℃左右(摸著不燙)。

先洗頭部:媽媽用左臂夾住小兒的身體,左手托住嬰兒的頭,用左手拇指、中指堵住嬰兒的雙耳孔,以防止水流進耳道。右手拿著毛巾先洗眼睛、麵部,然後再洗頭發,用嬰兒皂洗淨,衝淨皂沫、擦幹。頭頂如分泌物過多,可於洗澡前半小時在頭頂塗以石蠟油或花生油,洗時再用毛巾沾肥皂水輕輕擦拭,分泌物自可清除。

洗上、下身:如果臍帶尚未脫落,不宜將小兒身體全部漫入水中,以免引起臍部感染。母親用左臂從嬰兒背後托住頭及腋下,右手托住臀部,輕輕地將嬰兒放入水中,頭頸部露出水麵,母親再抽出右手洗嬰兒的上、下身和四肢。

洗澡完畢後及時將嬰兒抱出水盆,用幹浴巾包裹擦於全身。腋下、頸部及皮膚皺折處塗以爽身粉,然後穿上幹淨柔軟的衣服,再把小兒包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