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視鈣在減肥中的作用:營養學認為,如果每天大量攝取的蛋白質在體內不能完全被吸收,則將轉化為一種酸性物質,這些酸性代謝產物在體內蓄積時,血液中的酸堿失衡,正常血液偏弱堿性,pH7.3±0.05左右。一般食物的酸堿是以磷和鈣為代表,磷的比例高為酸性,鈣的比例高則為堿性。如體內酸多,則易引起糖代謝紊亂,能量不能釋放,變成脂肪在皮下堆積而致人體發胖。
5.吃脂肪太少反而致肥:一項調查很能說明問題。10年前,美國過胖的人約有26%,因為肥胖所帶來的高脂血症是導致心髒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大約有22%的減肥者決心吃不含脂肪的食物,希望一舉減掉這“生命的累贅”。然而,這幾乎與脂肪“絕緣”的效果,貌似斷了肥胖的“煙火”,卻難以收到肥胖者所期待的效果,10年後的今天,美國過胖的人反而上升到34%,這一數字不能不使減肥專家們大吃一驚,便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不吃脂肪者體內的脂肪從何而來?營養專家是這樣解釋的:“如果每100克含3762千焦熱量的脂肪被熱量大大減少的食物所取代,那麼身體就會缺少通常的熱量,大腦會更快地發出饑餓信號。”這種強烈的餓感,可能促使吃素食的減肥者敞開肚皮吃,因為他們有一個足以安慰自己的心理:沒關係,放心吃吧,反正吃的是不含脂肪的東西,不會發胖的!人們哪裏知道,這自以為使發胖難為“無米之炊”的減肥飲食,並非真正“無米”,攝入的蛋白質、糖在體內過剩時照樣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使人依舊大腹便便。專家們說,這種飲食減肥法是“自我欺騙”。
由此可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絕對,不吃或極少吃脂肪,反倒使減肥者越減越肥的事實,向減肥者敲響了警鍾,但願這種不科學的”無”脂飲食減肥術別被更多的人所重複。
6.其他飲食減肥的一些措施:
(1)用餐時,最好先喝一小碗湯,然後再吃飯,吃飽了就不再勉強塞下去。
(2)經常記錄自己一天內吃了哪些食物,從中發現自己的飲食缺點在哪裏。
(3)酒精中的熱量不可忽視,在宴席上,讓酒杯保持滿滿的;不讓別人給你繼續倒酒。
(4)晚宴前吃兩個煮熟的雞蛋,可避免食欲太好。
(5)養成真正感到餓時才進食的習慣。
(6)不要忽略早餐,如果擔心來不及吃,最好早些起床。
(7)這一餐吃多了,下一餐一定要少吃,否則累積下去,很容易肥胖。
(8)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一口食物咀嚼40~50次再咽下,這種進食習慣,最容易提早產生飽足感,可以避免吃下過多的食物。
(9)肚子餓了,馬上吃些東西,如豆腐幹、生菜沙拉、番茄或煮蛋,避免極度饑餓時大吃大喝。
(10)口味應盡量淡化,少加鹽、醬油以及番茄醬,多用蔥、薑、大蒜、胡椒、香菜、香椿、檸檬汁、芹菜汁、醋、香油、咖喱來調味。
(11)多吃些粗糙食物,如糙米、全麥製品、青菜等,熱量低,易飽足。
(12)吃較費事的食物,如吃帶骨的雞肉,吃帶刺的魚,越費事,越拖延進食時間,越容易滿足咀嚼感,提早產生飽足感。
(13)冰箱內常備些生菜,如芹菜、小黃瓜、紅蘿卜番茄等,在饑餓時可代替零食。
(14)避免用糖,可用一些水果及香料代替糖。
(15)養成吃過東西馬上刷牙或漱口的習慣,不但可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也可因口中清爽而不再隨時吃東西。
(16)不要購買易胖的食品,如餅幹、蛋糕、糖果、蜜餞等,可以用牛肉於、豆腐幹、核桃仁、杏仁、新鮮水果來招待客人。
(17)養成喝咖啡、喝茶不加糖的習慣。
(18)剩菜剩飯寧可留在下一頓再吃,不可一掃而光。
(19)適度的運動非常重要,如仰臥起坐、慢跑、舞蹈,將使身體健美。
(20)在早晨同一時間量體重,但不需每天測量,每隔三五天稱一次即可。
(21)在飯館就餐時,最好吃完一樣菜再點一樣,或請服務員一道一道慢慢上菜,這樣既可避免過食之慮,又可節省開銷。
(22)不要用吃來獎賞或懲罰自己,更不要因為心情不好而不吃,正餐是不能省略的。
7.用吃快餐、零食法來減肥:猶如有人追憶好久未見的老朋友一樣,38歲的約翰森·羅賓遜對他所喜愛的小吃和零食也頗有幾份懷舊,油炸雞、水果餡餅,還有家常小甜餅等。作為中西促銷部的副總裁,羅賓遜去年由於新工作壓力的影響,12個月之內,體重竟增加了15磅(1磅約合0.454千克),而其中大多是因為飲食無規律,常吃快餐和零食所致。他越來越感到230磅的體重即使對他這個身高1.95米的男子漢來說,也已構成了一份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