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產後與飲食保健(7)(2 / 3)

民間有種說法,認為“坐月子”要整天臥床休息,其實這對產婦有害無益。產婦在經曆了分娩這一過程後,體力消耗很大,身體虛弱,感到很疲勞,因此要注意休息。

同時,產婦也要進行適當的活動。一個健康的產婦(包括做了小的手術如側切等),在產後24小時即可下床在室內活動,早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傷口的愈合,有利於子宮收縮和惡露的排出,從而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還可促進腸蠕動,以及膀胱排尿功能的恢複,使大小便通暢;此外,還可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促進盆底肌肉、筋膜緊張度的恢複等。

我們提倡早期下床活動,指的是輕微的床邊活動及產後保健操等,並不是過早地進行體力勞動。在產後6周內,嚴禁提舉重物和較長時間的站立或蹲位。勞動過早、過重,得不到適當休息,不僅會延長全身康複的過程,還可能發生子宮脫垂。因此,產褥期既不能長期臥床,也不能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

產後會陰傷口的護理

護理法一保持會陰部清潔

不論是自然撕裂,還是切開的傷口,一般都可在3~5天愈合,每天要用溫開水衝洗2次;為防止傷口汙染,每次便後用新潔爾消毒棉擦拭衝洗外陰,大便後切忌由後向前擦,應該由前向後,還須再次衝洗;注意勤換衛生護墊,避免濕透,浸濕傷口。

護理法二防止會陰切口裂開

發生便秘時,不可進氣用力擴張會陰部,可用開塞露或液體石蠟潤滑,尤其是拆線後頭2~3天,避免做下蹲、用力動作;解便時宜先收斂會陰部和臀部,然後坐在馬桶上,可有效地避免會陰傷口裂開。

坐立時身體重心偏向右側,既可減輕傷口受壓而引起的疼痛,也可防止表皮錯開;避免摔倒或大腿過度外展而使傷口裂開;不宜在拆線當日出院,傷口裂開多發生在傷口拆線的當天,回家後傷口裂開會給處理帶來麻煩。

護理法三避免傷口發生血腫

產後最初幾天,產婦宜采取右側臥位,促使傷口內的積血流出,不致內積而形成血腫,影響愈合,也可防止惡露中的子宮內膜碎片流入傷口,日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待4~5天後傷口長得較為牢固,並惡露難以流入時,便可采取左右輪換臥位;注意會陰切口的情況,術後1~2小時內傷口出現疼痛,且越來越劇,應馬上與醫生聯係,及時進行處理。

護理法四避免會陰切口感染

當傷口出現腫脹、疼痛、硬結,並在擠壓時有膿性分泌物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菌素,拆除縫線,以利膿液流出;局部采用高錳酸鉀溫水坐浴,每天2次,每次10~15分鍾,或用清熱、解毒、散結中藥煎液清洗傷口;使用台燈進行局部理療,也可促進傷口愈合。

護理法五小心護理水腫傷口

傷口水腫時,在拆線前縫合線勒得很緊,疼痛持續不減。可用95%的酒精紗布或50%硫酸鎂溶液進行局部熱敷、濕敷,每天2次;臥位時,盡量將臀部抬高一些,利於體液回流,減輕傷口水腫和疼痛。

飲食特別叮囑

1.術後一周內,最好進食少渣飲食、如牛奶、蛋藕粉、藕粉、蛋湯、米湯、稀粥等半流質食物,以防形成硬便難以排出,影響會陰傷口。便秘時,多吃些香蕉有利於通便。

2.飲食上注意補充蛋、瘦肉,促進傷口修複;多吃新鮮青菜和水果,多喝豬蹄湯等湯飲,除細糧外應吃些粗糧,不吃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3.在傷口未愈合前要少吃魚類,魚中含有的有機酸物質,具有抑製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不利於傷口愈合。

剖腹產後的護理

不宜平臥

手術後麻醉藥作用消失,產婦傷口感到疼痛,而平臥位對子宮收縮疼痛最敏感,故應采取側臥位,使身體和床成20~30度角,將被子或毛毯墊在背後,以減輕身體移動時對切口的震動和牽拉痛。

不宜靜臥

術後知覺恢複後,就應該進行肢體活動,24小時後應該練習翻身、坐起,並下床慢慢活動,這樣能增強胃腸蠕動,盡早排氣,還可預防腸粘連及血栓形成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

不宜過飽

剖腹手術後多食,會導致腹脹,腹壓增高,不得於康複。所以,術後6小時內應禁食,以後逐步增加食量。

及時排便

剖腹產後,由於疼痛致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及時排泄,易造成尿瀦留和大便秘結,故術後產婦應按平時習慣及時大小便。

嚴防感冒

感冒咳嗽可影響傷口愈合,劇咳甚至可造成切口撕裂。已患感冒的產婦應及時服用藥物治療。

另外,要確保腹部切口及會陰部清潔,發癢時不要搔抓,更不要用不潔淨的物品擦洗。

產後抑鬱影響孩子發育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產後最初6周內有抑鬱症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生長和發育落後於其他嬰兒。

該研究認為,初產婦產後抑鬱症的發生率高於10%,對發達國家的研究顯示,產後抑鬱對嬰兒的生長和發育均有影響,但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數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