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應注意生殖器官感染。原因是產婦在產褥期抗病能力差,加上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愈合,細菌極易由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後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婦女如同房會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及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會引起敗血症、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防止生殖器官感染的方法是:在產褥期切忌同房,在分娩前3個月至分娩後2個月要避免性交。平素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前即要加強營養,休息好,增加抵抗力。
(3)要預防乳腺炎。原因除產後抵抗力下降外,其一是乳汁淤積,因為淤積的乳汁最適宜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其二是因產婦乳頭、乳暈的皮膚薄,易導致乳頭破損而引起細菌感染。
防止乳腺炎發生的方法是:在懷孕開始後直至喂奶期間,都要用幹淨濕毛巾擦洗乳頭和乳房,以保持清潔衛生,增強局部皮膚的抵抗力,從而杜絕細菌從裂口進入乳腺而引起感染。在哺乳時要保持乳頭清潔,避免損傷,減少感染途徑。每次喂奶要將乳汁吸空,若嬰兒吸不完,可用吸奶器吸空,不要讓乳汁淤積在乳房中,以減少細菌繁殖的機會。
(4)要預防膀胱炎。原因是產後膀胱的肌肉暫時還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的水分,在產後也主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預防膀胱炎發生的方法是:在產後宜多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兔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要防止髒水流入陰道。
(5)要預防子宮脫垂。原因是在子宮尚未複原時,若過早於重活,可致子宮脫垂。病後會感到小腹下墜和腰酸,嚴重時子宮從陰道脫出。預防子宮脫垂的方法是:產婦要臥床多休息。不要過早下床活動、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或走遠路或跑步。
(6)要預防肛裂。產婦易患肛裂的原因主要是飲食。飲食質量高,又精細,容易引起便秘,有的產婦愛吃羊肉、薑湯等熱性食物,而不吃或很少吃蔬菜、水果,加上產婦臥床休息,活動少,以致腸蠕動減慢,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而過於幹燥、硬結,排便困難,肛裂隨之發生,大便時肛門疼痛甚至出血。
防止肛裂的方法:主要是改變飲食結構,宜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等,以增加大便量,多吃魚湯、豬蹄湯,以潤滑腸道和補充足夠的水分。
(7)要預防肌風濕。此病又叫肌纖維組織炎,農村婦女稱它為“坐月子病”。此病在農村常見,城市也不少見。主要症狀是腰肩部發涼,肌肉發緊,僵硬,酸脹不適,遇陰雨天,便更加嚴重。由於此病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故要積極防治。方法如下:
首先是預防風邪。原因是婦女分娩後,由於出血和體質的消耗,身體的抗病能力下降,若不注意預防風寒,虛邪賊風易乘虛而入,引起“坐月子病”——肌風濕。因此,婦女分娩後,應注意四時氣候的變化,對虛邪賊風,應注意避之。
其次是注意增加營養。原因是分娩時,出血較多,身體耗損較大,抵抗力下降,極需增加富含脂肪、蛋白質的食品及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再有是做紅外線照射或超短波治療。也可根據疼痛部位的大小,將食鹽放入鍋中炒熱,用布包好敷於疼痛處,每天一次,每次20~30分鍾。此外,用電針治療效果也較好。
(8)預防頸背酸痛。產婦在哺乳後,常感到頸背有些酸痛,隨著喂奶時間的延長,症狀愈加明顯,此謂哺乳性頸背酸痛症。發生的原因:
首先是產婦不良的姿勢。一般乳母在給小孩喂奶時,都喜歡低頭看著小孩吮奶,由於每次喂奶的時間較長,且每天數次,長期如此,就容易使頸背部的肌肉緊張而疲勞,產生酸痛不適感。此外,為了夜間能照顧好小兒,或為哺乳時方便,習慣固定一個姿勢睡覺,造成頸椎側彎,引起單側的頸背肌肉緊張,導致頸背酸痛的產生。
其次是女性生理因素與職業的影響。由於女性頸部的肌肉、韌帶張力與男性相比顯得相對較弱,尤其是那些在產前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會計、打字、編輯、縫紉)的女性,如果營養不足,休息不佳,加上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在哺乳時就更容易引起頸、背、肩的肌肉、韌帶、結締組織勞損而引發疼痛或酸脹不適。
還有自身疾病的影響。一些乳母由於乳頭內陷,嬰兒吮奶時常含不穩乳頭,這就迫使做母親要低頭照看和隨時調整嬰兒的頭部,加之哺乳時間較長,容易使頸背部肌肉出現勞損而感到疼痛或不適。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頸椎病,也會加劇神經受壓的程度,導致頸背酸痛,以及肩、臂、手指的酸脹麻木,甚至還會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