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產後與飲食保健(4)(1 / 3)

在明白頸背酸痛的原因後,即可找出預防此痛的措施。如及時糾正自己哺乳時的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哺乳;在給小孩喂奶的過程中,可以間斷性地做頭往後仰、頸向左右轉動的動作,夜間不要習慣於單側睡覺和哺乳,以減少頸背肌肉、韌帶的緊張與疲勞,平時注意適當的鍛煉或活動。另外,要防止乳頭內陷、頸椎病等疾患,消除誘因。最後,要注意頸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電風扇直接吹頭頸部。同時,要加強營養,必要時,可進行自我按摩,以改善頸背部血液循環。

(9)防中暑。一些產婦在酷暑盛夏時,關門窗,睡火坑,蓋棉被,加之室內溫度很高,空氣不流通,通風不良,以致產婦體內熱量積蓄,體格虛弱,不能很好散發熱量而造成中暑。發病初期,表現疲乏、頭痛、口渴、胸悶、惡心;嚴重時,神誌不清,狂躁不安或昏迷,甚或抽搐致死。主要預防措施是,產婦宜多喝開水,不要蓋得過多;衣服勤換洗,還可用溫水擦身,以協助體內熱量散發;室內要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開“風口”,室內氣溫高時,可在地上灑水降溫。

(10)產後便秘謹防痔瘡。原因是婦女產後由於子宮收縮,直腸承受胎兒的壓迫突然消失,使腸腔舒張擴大,糞便在直腸滯留的時間較長,容易形成便秘,加之在分娩過程中撕裂會陰,造成肛門水腫疼痛等,而易患痔瘡。因此,婦女產後注意肛門保健和防止便秘是防止痔瘡發生的關鍵。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勤飲水,早活動。由於產後失血、腸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飲水,早活動,可增加腸道水分,增強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第二,少食辛辣、精細食物。多食粗纖維食物。一些婦女產後怕受寒,不論吃什麼都加胡椒,這樣很容易發生痔瘡。同樣,過多吃雞蛋等精細食物,可引起大便幹結而量少,使糞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較長,不但能引起痔瘡病,而且對人體健康也不利。因此,產婦的食物一定要搭配芹菜、白菜等纖維素較多的食品,這樣消化後的殘渣較多,形成的糞軟,大便時易排出。

第三,勤換內褲,勤洗浴,不但保持了肛門清潔,避免惡露刺激,還能促進該部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預防外痔。

第四,早排便,早用開塞露。產後應盡快恢複產前的排便習慣。一般3日內一定要排1次大便,防止便秘。產後婦女,不論大便是否幹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開塞露潤滑糞便,以免撕傷肛管而發生肛裂。

(11)產後骨盆疼痛的防治。骨盆疼痛的原因是產婦分娩時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時用力不當,姿勢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或者骨盆某個關節有異常病變,均可造成恥骨聯合分離或骶髂關節錯位而發生疼痛。此外,在韌帶未恢複時,由於外力作用如懷孕下蹲或睡醒起坐過猛,過早做劇烈運動,負重遠行等,均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表現在陰阜處或下腰部疼痛,並可放射到腹股溝內側或大腿內側,也可向臂部或腿後放射。

一般來說,此病過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一年左右),疼痛會自然緩解,如果長期不愈可用推拿方法治療,並可服消炎止痛藥,既可減輕疼痛,又可促進局部炎症吸收。那麼,本病又如何預防呢?

第一,患有關節結核、風濕症、骨軟化症的婦女應在懷孕前治愈這些疾病,然後再考慮妊娠。

第二,懷孕後,多休息,少活動,但不能絕對靜止不動,不要做過分劇烈的勞動或體育鍛煉,但可適當做一些伸屈大腿的練習。盡量避免腰部、臀部大幅度地運動或急劇的動作。

第三產後避免過早下床或在床上扭動腰或臀部。

(12)要預防產後腰腿痛。此病是因骶髂韌帶勞損或骶髂關節損傷所致,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產後休息不當,過早地持久站立和端坐,致使產婦妊娠時鬆弛了的骶髂韌帶不能恢複,造成勞損。

第二,產婦分娩過程中引起骨盆各種韌帶損傷,再加上產後過早勞動和負重,增加了骶髂關節的損傷機會,引起關節囊周圍組織黏連,妨礙了骶髂關節的正常運動。

第三,產後起居不慎,閃挫腰腎,以及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隱性椎弓裂,骶椎裂、腰椎骶化等誘發腰腿痛,經產後更劇。

產後腰腿痛的主要臨床表現,多以腰、臀和腰骶都酸痛日夜纏綿為主,部分患者伴有一側腿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內側或外側。有的可伴有雙下肢沉重、酸軟等症。

本病的主要預防措施是婦女在產期要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匆過早久站、端坐、負重或勞動;避風寒,慎起居,每天堅持做產後操,可有效地預防產後腰腿痛。

(13)緩解產後尿瀦留。產後尿瀦留的發生,是因為分娩過程中子宮壓迫膀胱及盆腔神經叢,使膀胱肌麻痹,運動遲緩無力;產後盆腔內壓力突然下降,引起盆腔內淤血;加上產程過長引起體力的大量消耗,而導致排尿困難,給產婦帶來痛苦。需要采取的方法如下:

第一,產後4小時即應主動排尿。如果排尿很困難也應每3~4小時做一次排尿的動作,這樣,有利於鍛煉膀胱逼尿肌和腹肌的收縮力。

第二,常用溫開水衝洗外陰、尿道,做排尿動作時可聽一些流水聲音(或用錄音機放送)刺激大腦皮層,可起疏導排尿作用。

第三,每日做3~4次仰臥起坐,每次重複做10~20次,可加強血液循環,解除盆腔瘀血,改善膀胱和腹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