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加臥具的保溫效果,褥子應當比被子厚。蓋上較薄的被子對身體無壓迫。褥子應有一定的柔軟度,因為褥子的柔軟度與睡眠的好壞有密切關係,但若睡在過於柔軟和有彈性的褥子上,對產婦睡眠也無好處。產婦的被蓋宜輕柔,應盡量減少和避免對皮膚的刺激,以助入眠,產婦不要穿緊身的內衣入睡,最好穿柔軟寬大的睡衣,這樣可使皮膚血流通暢,減少刺激。對於嬰兒的臥具要注意其特殊性,因為嬰兒處在寢床的時間長,出汗機能旺盛,水分喪失量比成人多,由於吐乳、大小便汙染寢床的機會多,而嬰兒自身的活動力又極弱,一般不會自己翻身,因此,嬰兒的臥具衛生尤其顯得重要。其寢床內必須保持適當的溫度和幹燥狀態。但每個嬰兒需要鋪蓋多少被褥,這要根據室溫和嬰兒的月齡大小來決定,不能強求一律。其方法是觀察嬰兒的情緒。一般說來,寢床如果舒適,小兒情緒就好,就會不哭不鬧,安眠人睡;當嬰兒在寢床內哭鬧不安時,父母就應檢查一下寢床內各個方麵是否適當,當發現嬰兒的背上有汗斑時,要考慮是否因寢床內溫度過高所致。此外,嬰兒的被子不要太重,若太重不但會影響其睡眠,還會因失誤造成嬰兒窒息死亡。褥子也不要太厚。因為嬰兒水分喪失量多,褥子應經常日曬,保持幹燥。其褥子易髒汙,最好用兩條褥子,其中上麵的一件使用薄的,容易洗滌的布料製作較為方便。嬰兒可不必使用枕頭,用毛巾折成兩折或四折放於頭下代替枕頭。
產婦睡前情緒應穩定,即要保持思想安靜,情緒平和,切忌憂慮、惱怒,因為怒則氣血上湧,情緒激動,煩躁不安,難於成寐。不僅惱怒,任何情誌的過激變化都會引起氣機失調,導致失眠。有鑒於此,宋代《蔡季通睡訣》裏指出:“先睡心,後睡跟”。所謂先睡心,即指睡前一定要情緒穩定,不要興奮激動。
(2)要注意洗澡的學問。炎熱的夏季天氣悶熱,人體出汗很多,這對產褥期的產婦來說,更是難以忍受。那麼,在這期間能否洗澡呢?
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有產婦滿月後才能洗澡的習慣,這是錯誤的。產婦分娩時出血多,體力消耗大,身體相當疲勞,因此,在產褥期其肌體的自我調節機能與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即抵抗力很差。此時,皮膚上沾染的細菌往往能進入產婦的肌體。可引起皮炎、乳腺炎、會陰部炎症等。產後皮膚排泄機能也很旺盛,出汗量多,此時期如若及時洗澡,可使全身血液循環增加,加快新陳代謝,促使汗腺孔暢通,還可調節植物神經,恢複體力,解除肌體和神經的疲勞。可見,產婦更應講究個人衛生。一般說來產婦(正常產)在產後24小時即可洗淋浴(最好第三天開始),但不宜洗盆浴。水溫在40℃左右。臨床經驗證實,洗淋浴不影響子宮的複原,且可通過淋浴消除皮膚上感染的細菌和解除分娩過程中機體的疲勞,使產婦精神舒暢,有助於體質的恢複。
以上不隻是說夏天能洗澡,同樣,其他季節也可洗澡,但要注意季節不同,洗澡的注意事項不同。如夏天不可貪涼用冷,否則產後觸冷,氣血凝滯,可致月經不調、身痛。冬天淋浴,浴室宜暖,浴水宜熱,但不要洗得大汗淋漓,因為汗多之陰傷之,這對於已經傷津耗氣的產婦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產婦洗浴次數不可太多,比正常人要略少些;且浴畢宜進少許飲食,補充耗損的氣血。
(3)要注意口腔衛生。目前,不但農村產婦不刷牙,連城裏的產婦也很少刷牙,即使是一些有文化素養的知識女性在產褥期也不能脫俗,最後也隻是餐後漱漱口而已。這樣做會引起齲齒、牙周炎和各種口腔疾病。那麼,原因何在呢?據說是怕月子裏刷牙引起牙齒鬆動、脫落,說什麼“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研究證實,在人的口腔裏,正常情況下約有30多種細菌生長繁殖,是人體各器官中細菌最多的地方。例如,正常人每毫升唾液中含菌量高達60億個以上,每克牙垢標本含菌量達2000億個,就連一般人的漱口水,每毫升含菌量也在50萬個左右。在口腔中常見的細菌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這些細菌容易積存在牙齒表麵的凹陷部位(如咬合麵的窩溝或其他不易清潔的地方)。
當婦女妊娠後,由於體內激素的作用,牙齦的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會出現充血、疼痛等症狀,醫學稱之為“妊娠性牙齦炎”,這種牙齦炎一般要持續到分娩後一段時間。如果婦女在孕前患有牙病,這些症狀還會加重。產婦分娩以後,由於本身以及嬰兒生長的需要,除了一日三餐以外,大多還要增加幾頓點心,這樣甜食的攝入量必然比平時還要多。由於甜食會增加口腔內的酸度,再加上口腔本身的溫度、濕度適宜,於是更為細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時,若是忽視了口腔衛生,不但會產生令人生厭的口臭,而且極易患齲齒、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影響產婦今後的健康。由此可見,產婦更應搞好口腔衛生。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