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做到飯後及時漱口。這樣不但能夠清除口腔內滯留的食物碎屑、牙垢,而且含漱本身對牙齒來說,猶如一種按摩,可增強牙齟組織的抗病能力。故每次進食完畢,應用溫水漱口10~15次。
二是早晚要堅持刷牙。每次刷3分鍾,宜用溫熱水刷,避免冷水刺激,且裏外都要刷,用力不要過大、過猛。
三是常叩齒好。可使產婦利用咀嚼運動所形成的生理刺激,提高牙齦本身的抗病能力。叩齒時,用力宜均勻,速度不要過快或過慢,上、下牙每天早晚各空咬50次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保障牙齒生長代謝對某些營養物質的特殊需要,防止牙齒鬆動,產婦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多吃含鈣、磷、鐵及維生素A、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
祖國醫學主張產後3天內用指漱法,因為此法有活血通絡、牢固牙齒的作用。方法是:將右手食指洗淨,或用幹淨紗布裹纏食指,再將牙膏擠於指上,猶如使用牙刷一樣來回上下揩拭,然後用食指按摩牙齦數遍。
(4)要加強頭發的養護。一些農村有月子裏梳頭、洗頭,日後會掉頭發,而且還會得終生不能治愈的頭痛病的說法,顯然這是錯誤的。但產後脫發常給一些年輕婦女帶來不少煩惱,其發生率約為35%~45%。
首先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精神性脫發;其次是生理因素引起的脫發。頭發的生長,不但需要有豐富的蛋白質,還與一些微量元素有關,尤其是與鋅有關。而一些現代女性十分講究體形美,為了能保持理想的體形,便節食、挑食、偏食,結果,造成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這在平時,“矛盾”還不夠突出,懷孕以後有兩張嘴,需求量就大,再加上產後如有不愉快情緒和精神壓力,吃不下飯,供不應求的矛盾就更為突出,於是,發生產後脫發。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脫發還有另一方麵,即是體內“內環境”的突然改變,此指體內激素比例的“失調”。懷孕前的女性,經過青春發育期後,體內性激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體內環境經過一陣騷動之後達到了平衡。懷孕以後,體內性激素的比例又經過一次“調整”,產後,胎盤的娩出使得體內剛剛調整好的激素比例又發生了改變,身體內環境的改變,使老發脫落,新發一時來不及長出來,出現“青黃不接”的脫發現象。最後是病理方麵因素引起的脫發,此與失血過多有關,原因是頭發要長得茂盛,與血液量的多寡和質量也有關係。由於產婦分娩時要流失一些血液,故易患脫發,若出現產後大出血,不但會脫發,甚至連陰毛、腋毛都會脫掉。盡管產後易脫發,但不是沒有辦法,常用的措施如下:
第一,宜常梳頭發。一些產婦在月子中從不梳頭,認為梳頭會招風,老來患頭風、頭痛。其實,分娩後,汗腺分泌旺盛,如果不梳洗頭發,時間長了蓬頭垢麵,臭氣難聞,很不衛生。經常梳頭,既能保持頭發清潔,又能加速血液循環,供應營養,達到防止脫發的目的。苦頭發過長,黏結難理,宜緩慢梳理,不使扯痛頭皮為宜。最好於產前將頭發剪短,便於產後梳理。為了防止脫發,也可采用按摩頭皮的方法:用十指揉搓頭皮,從前額經頭頂到後枕部,也可用十指尖像梳頭一樣梳理頭皮,可改善頭皮血液循環,增加毛囊的營養供應和促進新發生長。
第二,定期洗頭。一些產婦見到洗一次頭,便脫一些發,因而害怕洗頭。但長時間不洗頭,頭皮不清潔,會影響毛囊細胞呼吸,從而會出現脫發或加重脫發。
第三,不要緊張、焦慮。因為頭發的血液循環,營養供應,一般是受植物神經支配的,神經係統受情緒變化的侵擾,必然影響頭發的血運,營養不足,從而發生脫發。
(5)要勞逸結合。產婦既不能臥床不動,也不宜過早、過量活動,不要久站,覺得稍累就躺下休息。由於產後腹肌、盆底肌、子宮韌帶鬆弛,若下床活動過早過多,勞動過早過量,則可導致子宮下垂、痔瘡、脫肛等疾患。祖國醫學認為,產後氣血虛弱,早勞、過勞則使已傷之氣血複傷,難以預期康複。婦科專家王肯堂曾指出:“產後日淺(指產後不久)久坐、視聽、語言多,或運用氣力,遂覺項、膊(胳膊)、肢節有肉痛,乍寒乍熱,此為褥勞”,可見產後過勞的危害性。臨床常見一些老年婦女患痔瘡、子宮下垂者,無不是因分娩後得不到休息,勞累過度所致。而現代一些婦,產後常久看電視,久聽自己喜歡的樂曲,或因見到自己的好友而久語。中醫認為“久視傷血”,“話多傷氣”,“久聽傷神”,可見,一切過度的行為,超越自己體力所承受範圍,均會造成身體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