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婦女產後心理上的變化十分劇烈。原因是伴隨著精神緊張,身體疲勞,麵臨著乳嬰的撫養重任,還有對經濟、健康、作息及家庭人員關係考慮的增加,一時間兼有妻子、母親、女兒和媳婦的多重身份及麵對多種需要,這種角色的改變及如何扮演好各個角色,就成為心理上的極大負擔。對原本不起眼的因素,姍周圍人員的態度,舉動言辭,特別是丈夫的態度,都變得敏感並會帶來心理影響。甚至是否有人來及時看望,對新生兒態度如何,送來什麼樣的禮品等,也會成為精神刺激的因素而構成精神創傷。
鑒於上述心理、社會、內分泌變化和相互作用的原因,產後容易發生精神障礙,在出現明顯的精神障礙之前,常可見有情緒不穩、哭泣、焦慮、煩躁、不眠等前軀症狀。數日後可出現多種多樣的表現,如神經症狀態,抑鬱、躁狂狀態,錯亂、譫妄狀態,精神分裂症狀態等。因此,產後必須加強精神保健,主要措施如下:
一要避免刺激。對外界的刺激和蠱惑,要善於理智地通過調節自己的感情,如和喜怒,去憂悲,節思慮,防驚恐等方法,排除各種雜念,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對心理和生理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產婦一定自己克製,清心寡欲,恬淡靜養,忌嗔怒以養性,守清靜以養心,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勿將往來刺激牽掛在心。
產婦的家屬及親友也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不使產婦煩惱動怒,憂愁悲傷。名醫錢襄在《侍疾要語》中說:“當親病之時,尤須加意體察,務求轉怒為歡,反悲為喜……憂病則須說,今日精神勝於昨日,憂貧則須說,今年收益好似去年,勿露愁悶之容,常瞞醫藥之費……至親問疾,每至床前須先囑說其吉祥話,或其人為病人所厭見者,須婉言謝之,勿令進房。”上述忠告,皆是免刺激的具體方法,很值得產婦和其家人注意。
在七情刺激中,尤要注意因喜男惡女或喜女惡男對產婦的刺激。若產婦本身有喜惡男孩或女孩之心,親人應多做勸解工作,使其心情舒暢。正如醫家陳自明所說:“初產不可問是男是女,恐因言語而泄氣,或愛憎而動氣,皆能致病。”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曾說:“莫憂愁,莫大愁,莫悲恐,莫大俱……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消消懷忿恨……若能勿犯者,則得長生也。”這些教誨對於產婦保養精神非常有益。
二要防抑鬱。世界著名的精神病專家漢米爾頓經過調查後得出如下的結論:產後1個月內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婦女,是在妊娠期各月患精神病人數的18倍。這是多麼可怕的結論,但卻是事實。原因是產褥期是婦女情感生活中最為脆弱的階段。婦女在分娩後數天內出現哭哭啼啼,心情不愉快,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正常的現象,殊不知,在哭啼、煩悶的背後,都隱藏著一種不正常的而且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母性抑鬱(產後抑鬱症)。
所謂母性抑鬱是指發生在產後數天內,持續時間短,且基本上都能自愈的輕微精神障礙。其主要症狀是:煩悶、沮喪、哭啼、焦慮、失眠、食欲缺乏、易激怒。此病在產婦中的發生率,國外均在50%~80%之間。我國一般也可在50%左右。目前認為,由於分娩引起產婦內分泌環境的急劇變化而致內分泌的不平衡,是其主要的內因;而分娩方式,妊娠期及產褥期的合並症,新生兒疾病,以及家人對新生兒態度,丈夫的協作程度,社會的幫助等,是不可忽視的誘因。
由此可見,產後的精神障礙不單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因素和人格傾向的綜合問題。產後抑鬱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關鍵在於預防發生和減輕症狀,並防止發生嚴重的精神病。
預防發生產後抑鬱的主要方法有:
第一,提高認識。即認識到妊娠、分娩、產褥,是婦女正常的生理過程。一旦妊娠,就要了解有關妊娠方麵的知識,進行相應的產前檢查和谘詢。
第二,在妊娠期要心情愉快。因為妊娠期表現焦慮的產婦,傾向於發生產後抑鬱。做丈夫的有責任給予關心和生活上的幫助,減少精神刺激。這樣有助於減少或減輕母性抑鬱的發生。
第三,讓產婦在分娩後有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並保證足夠的營養和睡眠,對妻子分娩所承擔的痛苦給予必要的關懷和補償。
若產婦抑鬱症狀嚴重已持續時間長,就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抑鬱藥物治療。
直要清心寡欲。清心,是指思想清靜;寡欲,是指欲望要少。此即《黃帝內經》所說“恬儋虛無”之意。倘若產期內仍不忘其事業,過度思慮,則使產後氣血損傷之體,傷之再傷。正如養生家尤乘所說:“寡欲精神爽,思多氣血衰。”中醫學認為,思慮過度傷心脾,而致心血不足,血不養心則健忘、多夢、失眠;脾氣受傷則食不甘味,形體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