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婦女懷孕之後,全身精血多數都集中於下焦以養育胎兒,因此妊娠期婦女所需營養增大,稍一疏忽就容易出現陰血偏虛現象。而在產後,一般情況下隨著婦女體內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虧耗,身體也要有一度虛弱階段。在這兩種特殊時期,適當給服一些滋補藥物是必要的。由於阿膠的滋陰補血功能顯著,常常被選用,這是不奇怪的,但是必須用得“得法”。例如,孕婦和產婦如果胃口不好,不思飲食,服用阿膠後可能會加重,這時就應配伍一些砂仁、陳皮等。有些孕婦和產婦可能是陽虛,有小腹冷痛、腰膝酸軟、白帶過多、惡露不盡等,這時就不應用阿膠而應用助腎陽的中藥了。還有些時候,雖是妊娠期或產後,結果患的並不是虛證,反是實證,這種情況雖然很少,卻並不是沒有,這時也不應該用阿膠,而應該去醫院找大夫開方。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曾說過:“產後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但當隨症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有成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這段話雖是勸誡醫生的,但對今天掌握一定醫學知識的讀者來說也還是有教益的。
妊娠飲食保健
孕早期宜采用的營養方法有哪些
孕早期,即前三個月,這一階段由於胚胎組織尚小,對營養無特殊需要。一般說來,孕婦如能保證日常飲食,就能基本滿足胚胎組織的正常發育需要。但有兩點應該注意:
必須滿足蛋白質尤其是完全蛋白質的供給。這需要比平時稍多吃一點瘦肉、魚、蛋和大豆製品。
須防止孕吐,可在起床前吃些於食,如烤饅頭片、餅幹等,不要吃湯菜或稀粥;另外,少量多餐或吃清淡可口、少油膩的食物,也有益於防止孕吐。
孕服營養宜采取哪些基本措施
重視孕期飲食調理。孕婦的飲食狀況,與胎兒的生長發育有著密切關係,曆代醫家和養生家都十分重視妊娠期的飲食宜忌。有些孕婦故意少吃東西,怕吃多了胎兒長得過大而使分娩發生困難。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當孕婦從飲食中所得的營養不能滿足胎兒發育需要時,胎兒將奪取母親維持本身代謝所需的營養,影響孕婦健康。如孕婦營養大差,胎兒發育也將不良。但進食過多或不當,會增加身體負擔,或使胎兒過大,增加分娩困難,也是不恰當的。
孕婦營養的具體要求是:
熱量:比非孕婦高25%,在一般情況下,孕婦每日約需11720千焦。碳水化合物是熱量的主要來源,平均每日0.4~0.45千克。
蛋白質:一般婦女平均每天需蛋白質約60克,當懷孕4~6個月時,每日增加15克,7~9個月時每日增加25克。在增加蛋白質攝入量的同時,還要注意提高蛋白質的質量,多攝入優質蛋白質。如果膳食中蛋白質供應不能滿足孕婦的需要,易使孕婦體力衰弱,胎兒生長緩慢,產後體力恢複遲緩、乳汁稀少,對母子身體都有不良影響。
脂肪:脂肪類食物可供給人體需要的磷脂和必需的脂肪酸,孕婦所需脂肪約占總熱量的25%。
礦物質:我國孕婦鈣的供給量標準為:4~6個月時為600毫克/日,7~9個月時為1500毫克/日。對孕婦鐵的供給量標準為18毫克/日,比一般人多3毫克/日。
維生素:孕婦對維生素的需要量要比平時高,因為其充足與否與孕婦發病率、流產、早產等都有關係。例如,維生素D,每日應供給400~800國際單位;維生素B1的供給量應比正常時增加0.6毫克。維生素C每日供給量應比正常時增加20毫克。
水與纖維素:為使孕婦能排出體內廢物,每日應多飲水。為防止便秘,孕婦應適當多吃含纖維素高的食物。
為了保證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孕婦的飲食安排中應注意以下點:
(1)飲食要均勻,適當增加副食品的種類及數量。
(2)雜合麵、小米等粗糧含維生素E和蛋白質都比大米、白麵為高。多食用粗糧少食用精製米麵,可以補充這方麵的需要。
(3)多吃蔬菜瓜果,蔬菜種類可依季節、地區而定。這樣可以充分供應維生素A和維生素C以及鈣質和鐵質,但需要注意烹調方法。
(4)多吃豆類、花生及芝麻醬等,黃豆及其製品含有大量易於消化的蛋白質,黃豆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花生、花生醬、芝麻醬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鐵及鈣等,又可供給一部分脂肪。
(5)經常食用一些水產品,如蝦、海帶、紫菜等,這樣可補充碘;蝦皮中鈣含量很高,可多食用。
(6)動物肝髒也是一種值得推薦的食物,它含鐵及維生素A和維生素B都較多,最好每周吃1~2次,每次100克。
祖國醫學認為,孕婦的飲食宜富於營養,又易於消化,還要饑飽適中,古代名醫徐之才在“逐月養胎”中,就談到“飲食煨熟”,“食甘美”,“調五味’等。調五味,就是要講究搭配,五味不可過偏,過偏則害其五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