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孕前養腎與養生(8)(2 / 3)

孕前秋季養生應注意哪些方麵

我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裏說:“秋冬養陰”,意思是在秋冬兩季,人們要注意對體內陰精的保養。這是因為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陽氣潛藏,萬物都趨於收藏之時,人們也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黃帝內經》又說:“藏於精者,春不病溫”,這是說如果在秋冬季節陰精保養得好,能夠貯藏於體內,到了第二年春天,身體抵抗力就會顯著增強,不會得濕熱病,像春溫、流感一類的傳染病。那麼,具體到秋天又怎樣養陰呢?

1.飲食方麵的補養:眾所周知,燥為秋天之主氣,即秋天是燥氣當令之時,而祖國醫學認為,燥傷陰液,出現口於、咽幹、幹咳無痰、大便不暢等一係列陰傷之症狀。因此,秋天的飲食原則應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原則。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條件許可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淡菜、龜肉等既具有滋陰生津作用,又有較高營養作用的食物。

祖國醫學認為,辛傷陰,即辛辣的食物傷陰液,故在秋天應少吃辛辣燥烈之品,尤其是蔥、薑、蒜、辣椒、韭、薤等物,更要忌口一點,此外,肥甘厚膩之物也不宜多吃,因為這些食物不宜消化,吃多了會生痰生火,內生之火亦可耗傷津液。下麵介紹兩則藥膳,可供參考:

參麥四魚

用料人參5克、浮小麥20克、茯苓10克、活鱉1隻、火腿肉100克、雞蛋1個、豬油25克。薑、蔥、雞湯、料酒各適量。

做法將活鱉宰殺切塊、浮小麥、茯苓用紗布包紮,人參研末,與火腿片、豬油丁、雞湯、調料等放入大碗內蒸2~3小時,潷出部分湯汁煮熟雞蛋,與團魚摻和即成。本藥膳滋陰生津、益氣和血,尤益於氣陰不足的人在秋天食用,每年秋天食之,可益壽。

鮮生地粥

用鮮生地50克或於生地10克,洗淨,加適量的水煎煮一小時,去掉藥渣,再加入淘淨的粳米、煮爛成粥,早晨服,或一日內分二次或三次服,連服數日。本粥補腎潤肺養胃,秋天常食可防燥邪傷陰。

2.藥物方麵的補養:能用於秋天補養的藥物不少,但尤以下列藥物最好:

西洋參:對於氣陰虛所致的少氣、口幹、口渴、乏力等症有特殊療效,尤適用於中老年人秋天常食。可研末,每次服三至五分,用溫開水送下。

山藥:既是食物,又是藥物,常服可“輕身不老”,功能益肺滋腎、補益脾胃,且補而不膩,適用於脾肺腎功能皆不足的人。常人食之,亦有良效。

百合:既可潤肺止咳,又有養心安神,對肺陰不足或心陰虛所致的心煩、失眠、心悸、精神不安,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秋天養生應以養陰為主,對於無病之人以食養為主,藥養為輔;而對於已感氣陰不足(常見症狀少氣、口幹、鼻幹、乏力、脈細無力)者,則應以藥養為主,食養為輔。但不管是食養或藥養,皆應貫徹“少”,但又要“常”的原則。所謂少,即是指量小;所謂“常”,即是指經常,自始至終之意。隻有這樣補,才能真正起到養陰防燥的作用。您不妨每年秋天都試一試,看看效果怎樣?

秋天養生,除了養陰以外,祖國醫學還認為,人體五髒與五時相應,肺是與秋天相應,即是說,秋天養生,尤其要注意養肺。具體方法是:

(1)常練“六字訣”裏的“泗”字功:因為練“泗”字功可以養肺,並治肺髒諸病。早晨擇空氣清閑之處,先凋勻呼吸,緩緩以鼻吸入清氣,當吸至最大限度時,再慢慢呼氣。在呼氣時,牙齒輕閉,並輕念“泗”字,待氣全部吐出後,再用鼻子吸清氣。上述一呼一吸,可連續做30次左右。常久練之,對呼吸氣促、咳嗽痰盛諸症均有效果,更能調養肺氣,預防感冒。

(2)“秋凍”:俗話說:春捂秋凍。意思是入秋後加衣不要過早、過多,應適當減慢添衣的速度,讓機體經受涼氣的鍛煉,增強耐寒能力,如《養生鏡·起居》說:“秋三月,天氣消鑠,毛發枯槁,棉衣宜漸增添。”當然,薄衣之法,當從入秋時漸習,讓機體逐漸適應,不可驟然增減。

(3)宜多摩鼻、浴鼻:不少人鼻腔黏膜對冷空氣過敏,秋季一到,便傷風、流涕。除去必要治療外,應常按摩鼻部,這是因為“鼻為肺竅”,是邪氣侵犯肺髒的重要門戶。做法是: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用手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次,可增強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傷風、鼻塞不通。浴鼻的方法是:將鼻浸在冷水中,閉氣不息,少頃,抬頭換氣後,再浸入水中,如此反複10遍,亦有益於肺。

(4)要謹慎起居: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於是,起居要相應改變。古人雲:“早臥早起,與雞俱舉”,意思是在秋天,人們要早點睡覺,早點起床。因為秋天晚風涼肅,人由夏時而來尚不能完全適應,故而早臥,既順應陽氣之收,又避涼氣人中。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

(5)加強運動調養: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幹燥,而人的肺髒喜歡清肅濡潤,故秋澡之氣最容易傷肺陰,為了增加肺髒的功能,在選擇鍛煉方式時,應逐漸增加以“調氣調神”為主的氣功,使人體上下氣體貫通,這樣有益於肺髒的功能。此外,清晨閉目叩齒21下,咽津,以兩手搓熱慰眼,於秋三月行此,極能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