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養生的方法還有一些,如在飲食上要少吃點酸味的東西,多吃點甜味的食品,這些就不多說了。
孕前運動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合理安排、逐步養成習慣。鍛煉應以歡樂之中不覺疲勞,精神振作為佳。
尊重科學,講究方式。鍛煉身體除講究心理衛生、排除雜念、以飽滿情緒全神貫注進行鍛煉外,還要講究正確的運動姿勢,並根據生理和心理狀態,一切從實際出發掌握運動量。
應選擇平坦開闊、空氣新鮮的地帶進行運動,為人體提供足夠的氧氣。因為人在運動過程中,健身的基本途徑是通過呼吸從外界攝取大量新鮮空氣。可以說,選擇環境是運動前的重要準備。
在運動之前,要做伸臂擴胸、扭腰轉體、屈膝壓腿、緩步小跑等一係列準備工作,隻有這樣,運動後才能放鬆四肢。要做好調節呼吸的整理運動,並禁止大量飲水和短時間內用冷水衝頭沐浴。
體育鍛煉貴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會前功盡棄。
怎樣做到“長夏防濕”
中醫稱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其氣候特點是多濕,所以《理虛無鑒》特別告誡說:“長夏防濕”。這個季節多雨潮濕,水氣上升,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霧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當熱環境中空氣相對濕度大時,有礙於機體蒸發散熱,而高溫條件下蒸發是人體的主要散熱形式。空氣中大量水分使機體難以通過水分蒸發而保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出現體溫調節障礙,常常表現出胸悶、心悸、精神萎靡、全身乏力。長夏防濕,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居住環境。避免潮濕:《黃帝內經》提出:“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其意思是濕邪傷人,最容易傷人下部。這是因為濕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婦女帶下、下肢關節疼痛等症,往往都與濕邪有關。因此,在長夏季節,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濕,盡可能做到空氣流通、清爽、幹燥。
2.飲食清淡,易於消化:祖國醫學認為,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因為人體後天之本——脾髒喜燥而惡濕,所以,長夏季節濕邪最易傷害人體脾髒,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氣機不暢,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口甜苦膩脈濡等症。若影響到脾氣升降失司,還能出現水液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星臥蠶狀,也可見到下肢腫脹。因此,長夏季節最好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所說:“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共於肥膩當戒。”這裏還指出,飲食也不應過涼,因為寒涼飲食傷脾的陽氣,造成脾陽不適。此外,由於消化功能減弱,一定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不吃腐爛變質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淨,應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常用清熱利濕食物以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最為理想。
3.避免外感濕邪:由於長夏陰雨連綿,人們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頭重如裹,倦怠、身重、嗜睡等症,嚴重者還能傷及脾陽,造成嘔吐腹瀉、院腹痛、大便稀薄。因此,長夏一定要避免濕邪侵襲,做到外出帶傘、及時避雨。若涉水淋雨,回家後要立即服用薑糖水。有頭重、身熱不揚等症狀者,可服蕾香正氣水等感冒藥。此外,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極易返潮,甚至發黴,人也會感到不適,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因此,衣服要經常曬一曬。
總之,根據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的原則,長夏防濕的關鍵在於要保養人體陽氣。隻有陽氣充足,濕邪才不易侵犯。
孕前夏季養生應注意哪些方麵
夏季采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有益於身體健康,這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萬物競長,陽極陰生,萬物誠實。用中醫學的觀點來看,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體,此時都是陽氣盛於外,所以,夏季養生的一條基本原則是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人體的陽氣。
1.起居方麵:祖國醫學認為,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夏季“暑易傷氣”,即炎熱的天氣易傷人體之氣,使人出現氣短、懶言、倦怠。頭昏、胸悶、日渴等症狀,所以勞動或運動,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最好在午飯後睡一會兒,一則可消除疲勞,二則避開炎熱之時。
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酷熱盛夏最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這不僅能鍛煉身體,而且能洗掉汗水、汙垢,使皮膚清爽,消暑防病。
夏季炎熱,人體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故睡覺時不宜吹風扇,更不宜夜晚露宿。在有空調的房間,注意不要讓室內外濕度相差太大。納涼時,最好不要在過道裏,以防“賊風”人中而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