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三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鬆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腰部命門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髒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2.在飲食調養方麵,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燦米、蓧麥、土豆、紅棗、胡蘿卜、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若氣虛甚,當選用“人參蓮肉湯”補養。具體做法是:先將10克人參,10枚去芯蓮子放在碗內,加水發泡,加入冰糖30克。將盛藥物的碗置蒸鍋內,隔水蒸燉一小時,食和時,喝湯,吃蓮肉。
3.藥物養生: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匾薯蕷丸。若偏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若偏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若偏腎氣虛,多服腎氣九。
孕前春季養生應注意哪些方麵
春天,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
春季,冰雪消融、萬物複蘇、柳絲吐綠,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到處充滿欣欣向榮的生機,此時,人們又應當如何養生呢?
1.宜養陽氣:祖國醫學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裏在談到春天人們應當如何養生時,明確指出:“春夏養陽”。意思是,在春天、夏天,人們應注意對自己體內陽氣的保養。何謂陽氣?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火力”,也就是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若火力不足,會出現畏寒、肢冷等症狀。
保養人體陽氣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點是要“捂”,即通常人們所說的“春捂秋凍”。為何要“捂”呢?這是因為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多出現乍暖乍寒的情況,再加之人體的皮膚腠理已經開始變得疏鬆,故衣著方麵既要寬鬆,又要柔軟保暖,衣服不要頓減,正如《壽親養老新書》裏所指出的:“春季天氣漸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攝生消息論》裏也說:“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層,風寒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稍冷莫強忍,即便加服”,而且特別叮囑體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保養陽氣,還需多吃點韭菜,韭菜雖然四季常青,終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吃最好,正如俗話所說:“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正如《本草拾遺》裏所說:“在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
2.重在養肝:中醫學認為,肝主春,意思是人體五髒之一的肝髒是與春季相應的。為何要這樣說呢?因為春天溫暖的氣候將會使人的活動量增加,新陳代謝亦將日趨旺盛。因而,在人體內,無論是血液循環,還是營養供給,都要相應加快、增多,以適應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需要。血液循環的加快主要在於血量的調節;營養供給的增加則重在消化、吸收。這些在中醫看來,均與肝髒的生理機能有關。若肝髒機能失常,適應不了春季的氣候變化,就會在以後出現一係列病症,特別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發病。俗話說:“菜花黃,癡子忙。”據統計,精神病發病率以3~4月份最高,這是季節對機體影響的一種反應。中醫所說的“春宜養肝”的道理就在於此。
保養肝髒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過分勞累,以免加重肝髒的負擔。素有肝病及高血壓的患者,也就在春季到來之時,按醫囑服用養肝、降壓的藥物;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3.春防風濕:風溫病,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流行性病毒性感冒等病。春天之所以強調要防風溫,是因為此時是由寒轉暖,溫熱毒開始活動的時候。如果平時身體虛弱,就會感受風熱外邪而發生風濕病。另外,若氣候不正常,本來冬天該冷反而不冷,也容易發生風溫病。根據民間經驗,可用下述辦法預防:
(1)在飲水中浸泡貫眾,取未經加工的貫眾一大塊,約500克重,洗淨,旋轉於水缸或水桶之中,每月換藥一次;
(2)在住宅內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揮發,以淨化空氣;
(3)每天堅持作保健按摩,可選足三裏、風池、迎香等穴位為主。
實踐證明,前兩種方法有一定滅菌作用,而穴位按摩法則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對於年老體弱之人,還應盡量避免到人多、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活動,同時,也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清新、流暢。
4.多多健身:此指人們在春天要多參加一些體育健身活動。原因是春天人體陽氣升發,氣血因之有往外透達的趨勢。此時,應經常活動身體促使氣血運行加快,以振作精神。為此,可到空氣清新之處,玩玩球、跑跑步、打打拳、做做操,形式不拘,各取所好。但需注意的是運動要適量,以運動後感到精神健旺、身體鬆快舒服力度。
中醫養生家還認為,在陽光明媚,風景秀麗的春日,應該登高賞花。踏青問柳、遊山戲水。《黃帝內經》裏指出:“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技發緩形,以使誌生。”意謂春天人們應當晚睡早起、披散著頭發、舒展著形體,在庭院中信步溫行,可使智慧、靈感生發不息。這些都是春天養生的寶貴經驗,很值得人們去認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