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孕前養腎與養生(7)(1 / 3)

撮穀道之所以能強身治病,是因為肛門處於人體經絡的督脈上,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的作用,是練功中真氣運行的路線。

中醫認為,撮穀道可使中氣升提,髒腑強壯,並可調節氣血陰陽。現代醫學認為,有意識的提肛,能對中樞及植物神經係統起調節作用,促進胃腸及肛門部的血液循環以治療多種肛腸疾病。

患有痔瘡、肛裂、瘺管等疾病的患者,用撮穀道法使肛門有規律地收縮和放鬆,使肛門處血液循環改善,淤血消除,且可減輕或消除肛門括約肌痙攣,使肛門擴大,排便通暢。有肛門瘙癢者,可通過提肛調節其精神狀態,轉移瘙癢興奮點,從而使症狀緩解或消除。提肛還能調節腸胃功能,使腸道傳輸運動正常,對於腹瀉或便秘的患者有調整作用。

另外,對於氣虛下陷引起的內髒下垂、子宮脫垂及精索靜脈曲張、慢性前列腺炎等,提肛鍛煉部有一定防治效果。

5.“練”五禽戲好: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戲,即遊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體的方法。

五禽戲的練法有兩種:一種是模仿五種禽獸的動作,用意念想著它們的活動,自然地引出動作來,隻要動作的前後次序有個組合就可以了,每次鍛煉的動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樣。另一種是參閱現有五禽戲的書籍,學習整套動作。

熊形:右膝彎曲,左肩向前一下晃動,手臂亦隨之下沉;右肩則稍向後外舒展,右臂稍卜抬。左膝彎曲,右肩向前下晃動,手臂亦隨之下沉;左肩則稍向後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複晃動,次數不限。

練熊戲時要在沉穩中寓於輕靈,將其剽悍之性表現出來。本動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關節等功效。

虎形:第一左動:自然站立,左腳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劃弧橫於前額,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額一拳,左手橫於後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動,眼看右足跟,同時抬頭,強視片刻,形似尋食。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虎戲時要表現出威武勇猛的神態。本動作作用於華倫挾脊穴和督脈,用於坐骨神經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壓等病。

鹿形:第一左動: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體前傾,腳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彎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與頭平;左臂於後,距腰~拳,指尖向上,眼為斜視。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鹿戲時要體現其靜謐怡然之態。本動作可強腰腎,活躍骨盆腔內的血液循環,並鍛煉腿力。

猿形:第一左動:自然站立,左腿邁出,足跟抬起,腳尖點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緊貼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彎曲上抬,右手從右腦後繞於前額,拇指中指並攏,眼為動視。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猿戲時要仿效猿敏捷靈活之性。本動作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健壯腎腰。

鳥戲:第一左動:兩腳平行站立,兩臂自然下垂,左腳向前邁進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右腳尖點地;同時兩臂慢慢從身前抬起,掌心向上,與肩平時兩臂向左右側方舉起,隨之深吸氣;兩腳相並,兩臂自測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時下蹲,兩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隨之深呼氣。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鳥戲時要表現其展翅淩雲之勢,方可融形神的一體。本戲又稱鶴戲,即模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可調達氣血,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

五禽戲要領:一是要像導引術一樣,先有意念活動鍛煉,再配合呼吸和肢體活動,三者融為一體;二是練五禽戲必須像形取義,如學虎的爪、撲、旋轉等動作,學鹿的觸、走、盤坐等動作,學熊的推、攀、搖晃行走等動作,學猿的躍、采、轉、閃、進退等動作,學鳥的飛、落、伸展等動作。

經常練五禽戲的人,都會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進、手腳靈活、步履矯健、說明五禽戲具有強壯身體的作用。此外,五禽戲對於肺氣腫、哮喘、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預防和防止複發的功效。尤其是對中風後遺症,時常選擇五禽戲鍛煉,能改善病人的異常步態和行走姿勢,防止肌肉萎縮,提高人體的平衡能力。對其他症狀的改善也有幫助。每日可鍛煉四五次,每次10分鍾。此外,在練習五禽戲時,應選擇空氣新鮮、草木繁榮的場所。

氣虛體質宜采取哪些養生法

氣虛,即氣不夠用,是指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功能低下,其體質特點是:形體消瘦或偏胖,平素身體倦怠、乏力,麵色白光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心慌、心跳、健忘、舌淡苔白,脈虛弱。其養生方法是:

1,堅持氣功鍛煉,尤其宜作養腎功,因為腎為元氣之根。具體做法如下:

屈肘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力度,隨即複原,可連做十次。本動作對氣短、吸氣困難者,有緩解作用。

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三至五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