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孕前養腎與養生(6)(3 / 3)

散步的要領:散步之前,應該使全身放鬆,適當地活動肢體,調勻呼吸,平靜而和緩,然後再從容展步。清代曹廷棟撰寫的養生專著《老老恒言》中說:“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諸法徐徐行一度,然後從容展步,則精神足力,倍加爽健。”可見,全身放鬆是增加散步鍛煉效果的重要步驟。身體拘束而緊張,筋骨則不得鬆弛,動作必然僵滯而不協調,肌肉關節也不會得到輕鬆的運動,當然也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

散步時宜從容和緩,不宜匆忙,更不宜使瑣事充滿頭腦。“須得一種閑暇自如之態”,百事不思。這樣可以使大腦解除疲勞,益智養神。悠閑的情緒,愉快的心情,不僅可以提高散步的興致,也是散步養生的一個重要條件。

散步時,步履宜輕鬆,有如閑庭信步之態,周身氣血方可調達平和。唐代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即主張“行不宜急”。這種步法,形雖緩慢,然而輕鬆緩慢之中,氣血暢達,百脈流通,內外協調,是其他劇烈性運動所不及的。對年老體弱之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適合。

散步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老老恒言》說:“屆常無所事,即於室內時時緩步,盤旋數十匝,使筋脈活動,絡脈乃得流通。習之既久,步可漸至千百……”意思是說,散步要根據體力,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做到形勞而不倦,勿令氣乏喘籲。這對於年老體弱有病之人,尤當注意。即使健壯之人,也不可過力過累,而耗氣傷形,不僅達不到鍛煉的目的,反而於身體有害。

散步的形式:散步鍛煉,形式可不拘。並非一味隻是踱步。單純走走,未免枯燥無味,可與其他內容結合起來,一則提高興致,二則達到鍛煉目的。春暖花開之時,則可漫步賞花,遊覽名勝,以百花爭豔之姿,覽萬物萌動之能;風和日麗之際,則可結伴漫遊,訪賢問友,或參觀展覽,或登山涉水。乘其雅興,長步當車,既可活動身體,亦可飽眼福而廣見聞。煉在其中,寓健身於逸樂之中,是散步養生的一大特點。可據各人的情趣愛好,隨意選擇為之。

散步的速度:緩步,指步履緩慢,行走穩健,每分鍾約行60至70步。這種散步適於年老體弱者或一般人飯後活動。可使人穩定情緒,解除疲勞,也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快步:指步履速度稍快的行走,每分鍾約行120步左右。由於這種散步比較輕快,久而久之,可振奮精神,興奮大腦,使下肢矯健有力。但是快步不等於急行,隻是比緩步稍稍輕快而已,速度太快也不相宜。

逍遙步:指散步時且走且停,且快且慢。行走一段距離後,停下來稍事休息,既而再走;或快步走一段,再緩步行一程。這種走走停停,快慢相間的散步,適用於病後複元或體弱之人。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量力而行。因其自由隨便,姑稱之為逍遙步。

散步的時間:

清晨散步。早晨起床後,是散步的好時問。或在庭院之中,或在林蔭大道上,均可行之。最好在樹木較多的地方。若置身於青鬆翠柏之間,效果更佳,空氣清新,可調氣而爽精神。清晨散步,要注意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同時,不要在車輛、行人擁擠的交通要道上散步,因為雜亂的噪音及機動車排出的廢氣於健康不利,也影響散步的情緒,空氣新鮮,四周寧靜才是散步鍛煉的好環境。

飯後散步。中國的許多古代醫書都崇飯後散步。足見飯後散步,可健脾消食,而行走中以手摩腹,則可增加其效果。

飯前飯後散步還可防治消渴病(即今之糖尿病)。如隋代的一部醫書說:“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稍後的唐代的一部醫書也說:“食畢即須行步,令稍暢而坐臥”均記載了散步防治消渴病這具體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高機體的代謝率,改善糖的代謝,已為現代醫學證實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睡前散步。“每夜欲睡時,繞室行千步,始就枕”;“善行則身旁,勞則思息……”(《老老恒言》)。睡前散步,環境宜安靜,以使心神寧靜,產生怡和舒適的感覺。入睡困難者,可能快步行走15分鍾;而對情緒堂在興奮之中的人,則以慢步為佳。久而久之,可起到較好的安神效果。

春季散步。春天是百花爭豔之季節。人也應隨著生之勢而動。春季之清晨進行散步是適應時令的最好養生法。衣著要寬鬆保暖,步履要和緩有序,情緒要暢達,如此為之,可以養肝。

散步健身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持之以恒。日久天長,方可顯出其養生防病的效果。以為三五天、七八日即能秦效的想法,是不實際的。然而隻要有堅定的意誌和頑強的毅力,散步確能幫助你健身和防病。

4.“攝穀道”有益: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枕中方》中有“穀道宜常攝”的敘述。穀道即指肛門,攝即提的意思。撮穀道,古人又稱為提肛功,指主動地、有規律地收縮肛門部的肌肉,並以此達到防病健身、祛疾的目的。

撮穀道的具體方法是:站、坐、臥均可進行,吸氣時提收肛門,如忍大便狀;呼氣時,緩慢放鬆肛門,如解小便狀;一提一鬆為一次提肛運動。20至30次為一遍,每日可做二至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