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祝說病由”,移精變氣:用精神療法治療疾病,源於《內經》,如《素問·移精變氣論》說:“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已”。所謂祝由,就是轉移病人的思想精神,因勢利導,應用精神療法治療疾病。俗話說:“自家有病自家知,心病還要心藥醫。”用祝由方法治病,必須事先了解病人得病的原因,從而可以通過“祝說病由”的方式,轉移患者的精神,因而具有一定的調整氣機的作用,對於某些疾病,特別是由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於一般的疾病,祝說病由也常可解除病人思想負擔,穩定情緒,有利於治愈疾病和恢複健康。
6.移情相勝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恩勝恐”。此論根據五行相克的關係,用情誌變化來治療情誌之病。如大怒之下,可以損傷肝的功能,但悲哀之情可以治療發怒;過分高興,可以影響心的功能,但可以驚恐治狂喜。大家所熟知的《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就是其中一例。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穀篇》亦雲:“神者,水穀之精氣也”。這都說明,神氣的充沛,必須水穀精氣充足,氣血旺盛。而氣血旺盛的關鍵在於胃氣健全,因為胃氣是氣血生化之源。此外,還要加強身體鍛煉,使氣血運行流暢,老年氣虧甚者,可服益氣豬肚方(內有人參、豬肚、糯米、茯苓、生薑等藥組成),血虧甚者,可服當歸補血湯;易感冒者,服用“玉屏風散”,有一定療效。
7.調倩誌,免刺激:中醫學非常重視人的情誌活動與健康的關係,提出七情為致病的重要因素,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所以就要盡力避免長期劇烈的精神刺激。人們的生活不會是平靜的,總有不稱心如意的事,但心須要想得通,要精神愉快,因為“樂觀者長壽”。巴甫洛夫曾說過:“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於生活的每一印象易於感受,不管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現代醫學業已證明,精神因素引起機體變化和機能障礙是多種多樣的,如最常見的是精神因索所引起的精神病,其他如消化、心血管係統等也較為常見。甚至癌症也與情緒密切相關,不少癌症患者都有長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特別是有嚴重的精神創傷,或情緒過度抑鬱,或精神過度緊張的曆史。
睡眠的方位與姿勢有哪些講究
1.睡眠的臥向:所謂臥向,是指睡眠時頭足的方向位置。睡眠的方位受四季、環境、風向、室內日照因素影響。睡眠的方位又與人的健康緊密相關。中國古代養生家根據天人相應、五行相生理論,對寢臥方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主張。
(1)按四時陰陽定東西:《千金要方·道林養性》篇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引《保生心鑒》文:“凡臥,春夏首宜向東,秋冬首直向西。”即認為春夏屬陽,頭宜朝東臥,秋冬屬陰,頭宜進西臥,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2)寢臥恒東向:一些養生專家主張一年四季頭都應恒東向而臥,不因四時變更。《老老恒言》引《記玉藻》文:“寢恒東首,謂順生氣而臥也。”頭為諸陽之會,人體之最上方,氣血升發所向,而東方震位主春,能夠升發萬物之氣,故頭向東臥,可保證清升濁降,頭腦清楚。
(3)隨季節改變臥向:有的養生家認為應根據不同季節改變臥向,即春首東,夏首南聯首西,冬首北,以應四時旺氣。
(4)避免北首而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提出:“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寢篇也指出:“首勿北臥,謂避陰氣”。古代養生家在這一點上基本一致。認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臥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無神之府。臨床調查發現頭北足南而臥的老人,其腦血栓發病率較其他臥向高。國外資料表明,頭北足南而臥,易誘發心肌梗塞。
總而言之,臥向與健康的關係,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睡眠姿勢:古人雲:立如鬆,坐如鍾,臥如弓。養生家認為行走坐臥皆有要訣,能夠做到這一點,則自然不求壽而壽延。睡姿雖有千姿百態,以體位來分,不外乎仰臥、俯臥、側臥三種。曆代醫家養生家對此有很多論述可概括為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