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保養精神宜采取哪些方法
古代醫學家唐桐國指出:“求子交合……自己情思清和,精神閑裕……”,這裏明確指出了受孕與情誌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夫婦雙方精神過度緊張或盼子心切,過度焦慮或所欲不得,腦力過度勞動等,皆可引起不孕。
由此可知,在孕前夫婦雙方均應加強精神保健,以求達到“情思清和、精神閑裕”。所謂情思,是指人的七情和大腦的思維活動;清,指清靜,和,指平和;所謂閑裕,是指安閑,寬鬆,不那麼緊張,在精神方麵,除要做到清靜、平和、安閑、寬鬆外,還要保持情結樂觀、愉快,並能隨時調和外界不良情緒的刺激,具體措施如下:
俗話說:“人之三寶,精氣神”,平常是這樣,在懷孕前,養神顯得尤為重要,有沒有好的精神狀態,這關係到能否生一個健康的寶寶。
《素問·移精變氣論》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從而清楚地說明人體健康與死亡的關鍵是有神或者無神,這是因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是精神意識的集中表現,隻有“神與形俱”,人才能盡終其天年。所以神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沒有神的形體僅是一具僵屍。西醫學過去隻把人的死亡標準規定為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兩項,現在亦很重視腦神經組織的死亡。總之,延緩衰老的首要措施是保持神氣充沛,精力旺盛。那麼,如何才能有神呢?《黃帝內經》裏提出了許多具體有效的養神原則和方法,簡述如下:
1.積精全神法:積精,就是積累固護精氣,這樣才能健全神氣。《靈樞·本神》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指陰精與陽精,搏,交會、聚合的意思。即男女兩性的陽精與陰精相互交會所產生的生命力叫做神。從而指出神產生的物質基礎是精,有精才能有神,精傷則神無所舍。平素精氣旺盛者,多體格健壯,意識清楚,思維迅速而準確;若精虧體弱,則神誌恍惚,意識不清,思維遲鈍。故張景嶽說:“氣聚精盈則神旺,氣散精衰則神去”。《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說:“夫精者,身之本也”。又如何積精呢?首要的是節房勞,即避免過度的性生活,對青壯年隻要求節欲,對老年人則要求絕欲。其次是不要過勞,因為“勞則氣耗”,氣耗精亦耗。老年人因精已虧,髓已虛,故可常服一些益精補髓的藥物,如何首烏丸、六味地黃丸等。
2.順四時,養意誌:保養精神意誌,應當順從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麵;精神意誌活動是人體內在髒器活動的主宰,而內在髒器的活動必須與外在環境統一協調,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究竟如何根據不同季節,調養情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有詳細的闡明,這裏隻簡述如下:即人的精神意誌春天應當舒暢,夏天應當充實,秋天要安定內斂,冬天要伏藏而不露,這樣才能順從四時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保持人體真元之氣的充盛不衰。
3.要形神兼養:《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形,指形體;神,指精神。形與神俱,是形神合一,俱健的意思。此話的意思是,隻有人的形體與精神都相互協調健康才能活到自然界賦予的人們應當活到的歲數。這是因為形是神之宅,而神為形之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故《素問·上古天真論》又說:“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
4.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是《素問·生氣通天論》裏的一句話,意思是隻有人體陰氣平和,陽氣固秘,即陰陽協調,人的精神活動才能正常。張景嶽解釋說:“人生所賴,惟精與神,精以陰生,神從陽化,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說明人的內外、表裏、上下各部分之間,以及物質與機能之間,必須保持著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精神活動。如果這種動態平衡超過了正常的限度,勢必產生陰陽偏勝偏衰的病理現象。如陰虛火旺之人,常表現出精神亢奮,急躁,易怒,話多,不易入睡,睡眠少,且夢多;而陽虛陰盛之人,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無精打采,多寐,話少。這裏的精神亢奮與不振都是陰陽不調的結果。治療上當協調陰陽,陰虛陽亢的老年,宜多食滋陰潛陽的食品,如米、豆、青菜、海帶、木耳、桃李等;陽虛之老年,宜食熱量充足的食物,如精豬肉、羊肉、魚、麥、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