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謀殺了中國文藝片
文化
作者:李曉婷 席鬱蘭 馮浩鵬
王小帥把4月30日稱為“拍電影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那天《闖入者》首映,全國排片率1.6%。同一天上映的偶像電影《何以笙簫默》,排片率在30%以上;《速度與激情7》已經上映第19天,排片率依然有近15%。
王小帥無法接受。當天傍晚便在微博發布聲明,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現實情況之嚴峻、排片量之少、排片場次之邊緣,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誰也沒料到,這番訴苦反倒成了《闖入者》的最佳營銷——當晚,範冰冰、姚晨、高圓圓等明星、電影人轉發了這條微博。接著,很多影院增加了排片率,萬達、金逸等院線直接表示要“力挺”。5月2日起,萬達院線要求旗下影院增加《闖入者》排片,至少每天3場。但更多的院線對這樣的“撒嬌”並不買賬:“不是不支持,我們也要活!”話語中的委屈不比導演少。
對此,王小帥的妻子、《闖入者》製片人劉璿把桌子敲得嘣嘣響:“誰錯了?我沒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影院錯了嗎?沒有。觀眾也沒有錯啊。我隻知道不是影院的錯,也不是觀眾的錯。但排片肯定是不合理。”
過去,王小帥對電影市場的商業化一直頗有微詞。
對於自己的第12部作品《闖入者》,他認為,“故事是很接地氣的,老百姓是很能夠關聯到自己的,而且起碼能看得進去。”這不光是王小帥自己的看法,投資方、宣傳公司也有共識。
光合映畫是《闖入者》的宣傳公司,這是王小帥的電影第一次邀請專業的宣傳團隊。《我11》時,宣傳單一,除了靠微博,幾乎沒有其他渠道。這回,全國路演、微博話題、預告片、發布會,看上去,該有的都有。
片方和發行方原本盤算,首映爭取5%的排片,再靠口碑、宣傳,爭取衝到10%,照光合映畫負責人陳舊的估計,票房也許可以做到2000萬。然而在上映當日,全國排片率1.6%,票房僅為45萬。
院線就像超市哪個好賣擺那個
現實情況是,五一檔這類節假日是影院爭取營收的最佳時期,把寶押在那些明顯好賣的電影上,顯然更合情理。
廣州華影青宮電影城市場推廣經理楊桁把影院比作超市:“一般貨架上至少擺五個東西,每次補貨都被賣空,你是不是要在旁邊備一箱貨?如果擺在那裏,一整天都沒賣出去一個,說明那個東西是不受歡迎的。”
影院負責人隨時監控,每天調整第二天的排片,通常依照當天的票房和預售情況,從上座率最好的電影排起,保證它們的黃金場次,依次排完,有空檔再由不那麼好賣的影片填滿。
有些影院有公式計算:一個電影的票房占比(即單片票房收入占影院總票房的百分比)除以場次占比(即單片場次數占總場次數的百分比),如果大於1,表明有得賺,那就多排。
“比如《速7》明6日是21%/17%(也就是說,用影院17%的資源,創造了影院21%的收益),大於1,就會多增加場次。《闖入者》6日的數據是3%/7%,虧了,7日就變成了1場。”大地數字影院番禺潮流彙店店長梁海濤說,該影院從5月9日起,不再放映《闖入者》。電影的口碑、王小帥的呼籲以及明星的站台起了效果,《闖入者》的整體排片上升了。比如廣州的影院,從4月30日到明3日,《闖入者》隻有30到40場,4日到8日明顯增多,最多的一天116場。
但這並非出於對王小帥本人的支持或者對觀眾口碑的認同,影院的邏輯還是市場邏輯:五一假期三天過去了,幾部“主流大片”勢頭已過,《闖入者》的上座率、票房、口碑都好,排片自然要增加。
前有《速7》,後有《複2》
資深影人高軍把選錯檔期看作《闖入者》“營銷上最大的問題”。“這種主打情懷的文藝片,在黃金檔期的話,會被進口大片和國產商業大片壓得喘不過氣來。”
王小帥和劉璿原本考慮過,2014年9月從威尼斯回來,10月就上映,像《白日焰火》那樣,趁熱。但那時,正式的宣傳還沒開始。2015年春節前,光合映畫接下了《闖入者》的宣傳。春節檔競爭太激烈,到了4月中旬,宣傳差不多了,《速7》來了,5月中旬,又有《複仇者聯盟2》,再往下,又到了競爭更激烈的暑期檔。
但王小帥沒料到:一部《速7》,在中國的大銀幕上停留了一個多月,票房連創紀錄。《何以笙簫默》《左耳》又吸納了大部分的80後、90後,而他們,正是現在中國電影觀眾的主流。對他們來說,《闖入者》這樣的嚴肅電影、文藝片,根本不是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