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是印象派畫家出身
文化
作者:謝強
在電影《一步之遙》中,周韻推著一台攝影機,旁白說:“她要成為一個像盧米埃爾一樣的人。”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是發明電影的人,法國電影的起點也是全世界電影的起點。《漫不經心的傳奇:法國電影以及電影的法國》近日出版,作者之一的謝強談了他對法國電影的理解。
法國電影的發明跟印象派的關係非常密切。20年前,法國人突然發現印象派跟電影的誕生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就主辦了一次大型展覽,把當時印象派大師和盧米埃爾的影片做了一個畫麵的逐一對比,結果發現第一批盧米埃爾的影片、盧米埃爾所培訓的導演的影片,基本上都是向印象派致敬。換句話說,都是印象派所畫的畫麵,對他們腦中留下來的記憶和衝擊用電影機複現。法國電影的誕生跟繪畫是直接的血緣關係,而法國電影的先驅高蒙兄弟、百代兄弟、盧米埃爾的父親都是畫家,除了盧米埃爾父親以外,其他人都是印象派,法國電影是印象派畫家出身,出身比較高貴,它的畫麵一出現就超越了印象派的畫麵。
好萊塢的影片來自小商販,他們湊錢拍一部片子,如果不賺錢第二部片子就拍不出來,運作方式奠定了一個產業鏈的技術。而法國,大家知道雷諾阿,雷諾阿是一個大印象派畫家,他兒子偏偏愛拍電影,塞尚是大畫家,他的兒子也是電影愛好者。沒錢拍怎麼辦?偷偷賣他爸一幅畫,賣了畫拿錢拍電影去,所以他們想拍什麼電影就把畫作一賣。美國先驅不能這麼做,必須要拍賺錢的電影。從出身來看,法國的製作者們,現在說是憤青也好,藝術家也好,確實是這樣,而美國好萊塢先驅大多是商人,他們可以找演員,但是有一點我要說的是美國人善於學習,什麼東西好,一定要學到。
所以,實際上藝術片、科幻片、魔幻片最早都是法國發明的,然後美國人很快就給予發展,給予二度創作。實際上法國人就像咱中國人,我把火藥發明了,可大炮是人家發明的,所以咱就挨打了。如果我們發明完火藥,就發明大炮,肯定比歐洲早。我們發明了東西不當回事,有些國家把一個發明發展到極致,就成為一個大的產業,就掙錢。而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自己就放棄了他的發明,把這個發明轉給別人,自己又回到了彩色攝影上麵。
法國電影和美國電影從一開始就道路不同
美國電影跟法國電影有什麼區別?不妨從盧米埃爾兄弟說—下。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發明了電影後,又拍了一大批,他拍了100多部影片以後,把電影語言總結出來。也就是說電影的語言在盧米埃爾時代已經實現了,而且在法國完成了電影語言和整個機製一一發行宣傳等等所有的一套產業鏈,這一套以後搬到了美國,讓美國形成了產業鏈,1920年以前,基本都是法國電影的天下。
回過頭來再說美國。美國人也牛,愛迪生1893發明了電影機,美國電影史從1893年開始算,全世界從1895年算。電影本身叫cinema,而愛迪生發明的電影英文叫Movies,也就是在這點上,法國人把電影叫電影術,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和產業,全世界認可法國的。所以電影史從1895年算起。美國人當然堅守愛迪生的發明,真正的區別在於什麼呢?第一屆戛納電影節,法國毫無爭議地請路易·盧米埃爾當主席,是把發明者和作者作為至上的、最至尊的偶像。美國1929年成立了奧斯卡電影獎,愛迪生還活著,可是沒有人讓他當主席,用了演員範朋克當主席。
法國電影和美國電影走上了自己的單行道,一個是作者電影,一個是產業電影;一個以明星為主,一個以作者為主。遺憾的是當時愛迪生還在,愛迪生在科學界的榮譽要遠遠超過電影,美國電影從第一天就沒有把他放在這個位置上。
我說這些話不是說美國電影不好,事實上,這兩條線路到現在為止,確實各有特色,法國電影仍然堅守著它的作者電影,美國電影走著強大的電影產業鏈。
想看懂法國影片,先看懂法國文化
現在大家看到的法國片,看上去特沒勁,特別是遇上一般的生活片或哲理片,但是我告訴大家,法國片看上去特沒勁,實際上拍的東西特有勁,隻是我們看不出這勁兒。
美國影片看上去非常帶勁,實際上故事沒什麼勁。年輕人總說我已經壓力這麼大,我看個電影就是想放空自己,就是想娛樂—下,美國人為了你這個目的為你拍片子,這樣的做法隻是用了電影功能的三分之一。
電影是什麼?法國人研究的比美國人深;觀眾是什麼?美國人研究的又比法國人深,所以美國人大把大把掙錢。法國人認為,電影的發明比繪畫先進,是繪畫、攝影不能企及的。法國電影再擱一百年,大家再去看很多仍然是無法超越的。當然法國電影也有極其商業的,極其搞笑的,電影是多形態的,但是法國作者總是比較個人,不管觀眾、不管回報,它告訴觀眾,這件事被我抓住了,被我再現了,這個東西在電影史上一定要留得住,今年你們看不懂,以後早晚會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