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看懂法國影片,先要看懂法國文化、法國人。我們大都認為法國人浪漫、優雅、品位、小清新等等,其實這些都不準確。法國人骨子裏的東西是什麼?“輕盈”。我們看《天使愛美麗》,她的身體輕盈,性格輕盈,她對自己、對他人都輕盈,這個輕盈指的是她對什麼都拿得起、放得下。所以你看法國電影,他投這麼多錢,結果沒人看,虧了,他不考慮,他考慮的是玩好了就完了,沒人看不是他的問題,是觀眾的問題。
法國人意識到有些大電影家實際上是大思想家,用影像去說,比用文字說要牛得多,而且也是給未來解讀的方便。了解法國電影,看法國人的輕盈、浪漫不浪漫都是次要的,關鍵看他的態度,對待愛情、對待自己、對待他人。看上20部法國影片,如果談戀愛的話,你們就是高手了。你們要是婚姻中有問題的話,也能有很多辦法來解釋,尤其是女性。法國電影主要研究女性,美國電影主要是男性。男人就去看美國電影,法國男人都是小男人,主要是女人,伸縮性特別大。大家要看的話肯定有收獲,一定要耐下心來看,結合自己的生活。如果翻譯得好,會發現法國人跟我們特近,美國人跟我們挺遠。看法國電影是看法國人真正的生活,看美國電影是看美國人夢想的生活。
看懂法國電影的話,生活中很多問題都解決了
法國電影50%的在研究人文,換句話說在研究男女的情感問題。如果你們能看懂法國片,自己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明了。現在法國片談到的問題是我們未來20年後才可能遇到的。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法國電影,新浪潮戈達爾那代的電影是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法國電影領先我們不是硬件領先,不是技術領先,而是它對人類問題、生活婚姻、財富、平等自由等等這些概念研究的領先。人家不是講哲學,人家用生活來反映哲學,所以當你用哲學眼光看的時候覺得法國電影太了不起了。
像好萊塢馬丁·斯科賽斯這樣的大導演,我敢肯定,斯科賽斯對欲望的體現是有哲學層麵的意思的。他在美國是大師,法國也認,法國哲學家研究了他的影片以後,發現這位美國導演不是我們說的產業鏈的導演,創造票房的,不是,他實際上有很深的哲學理念和對人的洞察。你看美國電影的時候,會發現熱鬧背後也有東西,法國電影是簡單、枯燥、乏味背後有著非常精深的東西。
法國電影的教育
法國電影的力量在哪兒?不在於刺激,不在於場麵,也不在於故事,而在於分寸。所以它覺得當我要反映一個情愛的時候,我用不著花3個億,300萬就夠了,掌握這個分寸,這是法國電影的力量。
法國電影的教育特別重要。法國人是這樣的,一個小村莊、一條小街道或者一個小城市,都有影視專員。影視專員首先了解這裏有沒有搞電影的,先把自己城市的人為電影做了什麼貢獻,了如指掌,組織看這個人所有的片子。然後就是鄰近周邊的,比如海澱看完了就是朝陽區,然後看北京市,然後就是中國。而我們現在是媒體炒什麼看什麼,海澱區有誰,不知道,我們的自豪感很難建立起來。
如何引導觀眾看片?法國有一檔電視特別有意思。拿五個電影海報,請各方麵專家坐在這,你看五個海報,想看什麼影片?為什麼?專家能說出一大套。看看我們的海報,7個演員7個腦袋,我們現在在海報設計上突出的全是看點。法國這樣進行電影教育,這樣訓練品位。有些大師的影片,普通百姓真的看不懂,別說普通觀眾,就連影評家也看不懂。對這樣的電影,法國人怎麼辦呢?這部電影要是注重人文哲學,我就請人文哲學家,注重曆史哲學,就請曆史哲學家。結果哲學家們看完以後一說,評論界所謂的大腕們也全傻了,有思想家、哲學家幫著、引導著電影評論家和觀眾去審視電影。所以這一百年下來,法國電影的觀眾和法國電影發展得比較均勻,什麼樣的影片都有。
有人請我談談中國電影,我就調侃了一句,我說我現在看電影挺多,電視劇看得更多,你要真讓我說中國電影,我幹脆不妨準確地叫“橫店電影”。因為我沒想到,看什麼片子都能看到橫店。這個樓那個城牆都分辨得出來,要是這樣一百年下來,在橫店拍了五千部影片,我們的後代看什麼呢?法國接地氣什麼意思?法國全國全是大布景,到了巴黎一看,無論在哪個胡同裏,無論哪個街道,都與電影有關。
(據《北京青年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