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是服務,看不見的是背後的努力。為了向老人提供安心、健康、衛生的午餐體驗,湛山社區付出了很多。從資金投入到政策扶植,從員工體檢到健康培訓,從規章製定到監督回訪……老人們滿意笑容的背後浸透了社區工作人員辛勤的汗水。
湛山助老食堂的成功在市南區並不是個案,截至目前,市南區各街道辦事處已依托社區中心用房建設社區助老食堂15處,累計投入資金260餘萬元,街道覆蓋率達100%,有200餘名“三無”、80歲以上低保且獨居老人每天享受免費送午餐服務,1000餘名老人享受低償午餐服務。
助老食堂,已成為市南區養老的一大亮點,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提供高質量、低價格的優質服務。
鄰裏一家親,互幫互助忙
助老食堂雖然好,但因為場地、位置等眾多問題,難以解決整個社區的需求。因此,湛山街道創造性地開始了互助養老新嚐試。
所謂互助養老,即政府號召有基礎、有能力的住戶在家開展互助養老食堂,街道僅僅負責對菜品質量、價格監管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已經有兩戶主動開展了互助養老新嚐試。這兩家人與助老大食堂在位置上形成了一個三角,相互補充,極大地滿足了社區內老人就近就餐的需求。
家住仰口支路14號的崔阿姨就是兩戶互助養老中的一戶。今年50歲的崔阿姨是個出了名的熱心人,平常做飯就喜歡多做一點跟鄰裏一起分享,聽說社區關於互助養老的事情,崔阿姨馬上報名參加。“我是個閑不住的熱心人。平常看見我家附近有不少獨居老人吃飯這麼困難,就一直想幫幫他們。”崔阿姨說,“有社區互助養老這個方式,也正好幫我實現了這個願望。”
每天一早,崔阿姨便要出門買菜,購置一天所需的食材,為了保證材料的新鮮衛生,崔阿姨每次都要精挑細選。“今天我買了鮮鮁魚、大頭菜,午飯就做這兩樣了。這還有朋友給我送來剛摘的槐花,明天可以給大家做槐花包子吃。在我這吃,我可以保證一周每天不重樣。”談到做飯,崔阿姨流露出了驕傲和自豪的神情,“做飯對我來說是強項,我曾經幹過十多年的家政,對照顧老年人很有心得,特別是給老人做飯方麵。老人的口味清淡,做飯要注意少油少鹽,不僅對口味,還健康,加上每次10元的價格十分便宜,附近的老人都喜歡來我這吃。”
現在,每天都有七八個老人來崔阿姨家吃中飯,看著他們滿意的笑容,崔阿姨十分欣慰。
崔阿姨的背後,少不了社區的支持。湛山社區為崔阿姨家提供了各種設備幫助,有鍋碗瓢盆,有桌椅,甚至還有消毒櫃、微波爐等小家電。
“在幫助的同時,也少不了監督。”宋曉東副主任告訴記者,“對於參加互助養老的人員,我們要盡量給予最大的幫助,讓他們做得舒心。同時,我們還要對他們進行監督,保證每天的飯菜價格和質量,還要組織定期體檢和營養培訓,確保老人吃上健康、衛生的午飯。”
出於食,不止於食
養老,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理問題,更需要心靈上的交流和互助。因此,湛山街道辦事處特地對食堂進行了升級改造,將食堂搬遷到新址。在增加食堂麵積的同時,進行了重新裝修和升級,改善了老人的用餐環境,並特地開辟出一塊區域作為棋牌室和閱覽室,為老人提供了一個娛樂的場地和平台。4月1日,重新裝修的助老食堂重裝上陣,老人們的用餐環境不僅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更擁有了一個新的交流場所。從那開始,不少老人選擇在午飯後留在食堂棋牌室內一起下棋、打牌、聊天,歡快的笑聲不時傳出,從此食堂和諧的氛圍中又多了一份快樂。
正在用餐的趙爺爺告訴記者:“老年人好靜,又好動,吃飯好靜,吃完愛熱鬧。社區助老食堂能很好地滿足我們。安靜溫馨的吃飯環境和設施齊全的活動區域分隔開來,不管是吃還是玩,都很盡興。”
不僅是助老食堂,互助養老家庭也在分擔著交流場所的責任。崔阿姨家每天午飯期間都是熱鬧非凡,不僅僅是為了便宜、可口、健康、營養的飯菜,更是為了在午飯期間說說話,聊聊天。“樓上李阿姨每天從我這打完了飯菜,回去伺候活動不便的老伴吃完,自己再下來跟大家一起吃午飯,為的就是能和大家聊聊天、說說話。”崔阿姨說,“每天吃完午飯,老人們都要在我這多呆一會,聊聊天、打打牌,也是個交流放鬆的好方式。”
吃飯在平常人看來是件小事,可對於老年人來說是個大事。“老有所食,食有所安”,養老才有根基,和諧才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