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食,食有所安
商都
作者:鹿小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養老是和諧的基礎。養老首在“食”,“老有所食,食有所安”,養老才有根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為和諧社會做了最好的注腳。經過了2000多年的文化傳承,尊老已深入了中華文化骨髓,成為了和諧社會的一大主題。
現在,隨著人口結構變化,養老問題將會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嚴重性和複雜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預測,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人口老齡化就意味著老年人口大幅度增加,相應的養老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建立最合適的養老體係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已成為必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和諧,首要和。《說文·口部》月:“和,相唐也。從口,禾聲。”在古代,“和”字有三種寫法:和、味、穌。雖寫法不同,但三者中都有“禾”、“口”二字,隻有分別解析“禾”、“口”二字,才能闡明“和”字的真義,簡單來說,就是吃飽、吃好。如果吃飯這一最基礎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養老隻能是空談,和諧隻能是空中樓閣。
吃飯的大事
談到養老,人們通常會想到家庭、政府等等,但現實中,都難以單獨解決日益嚴重的老年人吃飯問題。從家庭層麵看,中國即將出現倒金字塔形人口結構,相對於老年人數量,老年人比例的提升將更為明顯,家庭養老將從“多養一”轉變為“一養多”,所負擔的養老壓力倍增,單靠子女解決老人吃飯問題似乎從時間和經濟上都難以實現;從政府層麵看,由於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加,政府很難有足夠的人、財、物力解決老年問題,隻能在規劃和政策上有所傾斜,難以身體力行。
同時,由於經濟和意識問題,僅有極少數的老人會選擇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大部分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在這之中,多數老人都是獨居,也有少部分跟子女同住,可即使跟子女住在一起,中午的那頓飯大多還得靠自己來解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身體大部分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吃午飯,對一些老年人來說,是件難事。
居住在青島市市南區湛山街道的李奶奶就曾為吃午飯的事很苦惱。李奶奶今年78歲,老伴已經80多歲了。對於吃飯的問題,她說:“我和老伴的身體都不怎麼好,而且歲數大了腦子也糊塗,一般都不去菜市場買菜。平時都是孩子們周末過來時給我們準備好一周的菜,我們想做時就做點簡單的,比如煮粥、下麵條,不想做時就買點包子什麼的。隻有周末,孩子們回來看我們時才吃上頓像樣的飯菜。對我們來說,好不好的無所謂,隻要餓不著就行。”
像李奶奶這樣的情況,在湛山街道不在少數。街道現有人口4.2萬人,60歲以上老年約7219人,占總人口17%,其中70歲以上老人3134人。如何讓老年人吃飽、吃好,是個大問題。
麵對困難,湛山街道在市南區政府的幫助下,開展了新的探索,逐漸走出了一條“社區搭台、社會唱戲”的新模式。把政府的管理優勢和社會的資源優勢借助社區這一平台集中表現出來,讓整個社區因養老互動起來,從而極大地緩解了老年人就餐難、子女照料負擔重的問題。
助老大食堂,和諧大家庭
每天上午11時,都會有老人絡繹不絕地走進位於華嚴支路8號的湛山街道助老食堂。不一會,幹淨整潔的食堂內就坐滿了前來就餐的老人。剛出鍋的飯菜熱氣騰騰,葷素搭配的菜色讓人食欲大振,食堂大姐熱情的笑臉溫暖人心,大廚石師傅的手藝引得眾人紛紛讚賞……每天,這幅安靜祥和、溫暖人心的畫卷都會在湛山助老食堂徐徐展開。
今天的菜是山藥燉肉、西紅柿炒雞蛋、炒大頭菜,石師傅表示:“給老年人做飯,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不單要重視口味、營養還要兼顧口感和花樣。要讓老年人吃飽、吃好,還要吃得放心,吃得舒服。”
因為老友的介紹,李奶奶也加入了助老食堂這個“大家庭”:“大家都說助老食堂做的特別好,飯菜便宜,既營養又衛生,我這不也就來了。吃了兩次,發現這離家近、吃得好,一人每天才10塊錢,實在是很便宜,就固定在這吃了。”
美味、衛生、便宜、方便、安全,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老人。湛山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宋曉東告訴記者:“湛山街道助老食堂2014年7月開始試運行,得到了社區內老年人的廣泛認可。最初,每天來吃飯的人數隻有7人,經過口口相傳,發展到現在平均每天都有60餘人前來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