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2020年前後成為高收入國家
權威演講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隻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最近,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方麵,市場在發力,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作為相對滯後。麵對經濟新常態,曾經在以往高速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處於不知所措甚至懈怠的狀態。
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是我們麵臨的嚴峻挑戰。而且,國際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地方政府必須積極作為。那麼,經濟新常態下,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抓手和著力點在哪裏?
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缺一不可
回答經濟新常態下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抓手和著力點在哪裏,首先要理解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機製。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均收入不斷增加,前提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現有產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二是通過產業升級,將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配置到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構建起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機製。
有效市場的重要性在於,隻有充分競爭的市場才能形成充分反映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係。隻有這樣的價格體係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才能引導企業按照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來選擇技術和產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才會成本最低、最有競爭力,從而創造最大的剩餘和資本積累,推動比較優勢從勞動或自然資源相對密集逐漸向資本相對密集提升,為現有產業、技術升級到資本更密集、附加價值更高的新產業、新技術提供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各種要素的價格能夠反映其相對稀缺性,為我國經濟更好地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提供必要的製度基礎。
在經濟發展中,有為的政府不可或缺。首先,這是因為經濟發展是一個資源隨著要素積累、比較優勢變化而不斷從現有技術和產業配置到新的技術和產業的結構變遷過程。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必須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沒有其他必要的安排,倘若失敗,這個人將承擔所有成本;倘若成功,後來者將隨之湧進,他不會享有壟斷利潤。也即對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言,失敗的成本和成功的收益是不對稱的;而從社會的角度看,不管其失敗或成功都能給後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政府需要采用專利製度和其他適當方式給“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的激勵,這樣才會有人願意去冒風險,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活動才能開展。其次,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功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其個人勇氣、智慧和才能。新產業的發展需要新的能夠動員更多資本、有效分散風險的金融製度安排與其匹配,需要交通、電力、港口等硬的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等軟的製度環境,需要與新技術和新產業相關的基礎科學的突破,這些都不是企業自己可以解決的。凡此種種困難,均需要有為的政府協調相關企業來克服,或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務。如此,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才能順利進行。政府可動員和配置的資源有限,必須對可能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經濟和社會回報作出甄別評估,以產業政策等手段集中有限資源,協助企業家實現那些回報最高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隻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