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鮮電商:一顆待熟的果實(3 / 3)

青年菜君是以售賣半成品淨菜為主的O2O創業公司,他們瞄準了北京這些大城市的白領,為他們準備已經經過處理的菜譜,辛苦工作回到家就可以直接下鍋炒菜,配送方式他們選擇了地鐵口自提,節省了配送成本,青年菜君隻負責每天進貨,中央廚房統一處理,再配送到門店即可,如今已經曆數輪的融資,得到不少資本的青睞。

5月12日,京東到家推出“眾包物流”,借助社會化平台的配送力量,這在國外早有案例,估值已達到20億美元的Instacart便采用的眾包采購和配送方式,沒有自建倉庫和車隊,與獨立采購員簽約,采購員憑借一部智能手機和一輛汽車便能加入Instacart,它的模式很輕,沒有重資產的投入。

從源頭采購到冷鏈物流再到最後一公裏的配送,對於擁有生命的生鮮商品來說,哪一個環節都要進行合理掌控。

生鮮電商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99%的生鮮電商仍在虧損,這除了慘烈的競爭外,還在於生鮮商品的特殊性,和其他商品的區別之處,一是產品難以標準化,這就在產品包裝、定價、運輸等環節帶來麻煩,這就需要在源頭產地的第一手經驗;再一個就是生鮮商品的損耗問題,由於它是有生命期的,從田間地頭采摘,到物流存儲,再到配送,哪一環節的延遲或者溫度的把控不到位,都會造成生鮮商品的長毛、腐爛導致損耗,乃至巨額的虧損,即便沒有出現大的質量問題,比如不新鮮導致消費者退貨,購物體驗降低,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比如送貨上門的菜由於水分的大量流失導致賣相太差,如果說在菜市場的話,消費者會自己挑選保證質量,如此便讓生鮮電商和農貿市場在競爭上處於下風。

發展生鮮物流必須要把控好整個鏈條:一是生鮮商品的精選采購能力,對水果、蔬菜、海鮮等行隋的把控,鑒別、分級的能力,產地采購的經驗,這方麵非常重要,以至於不少電商,比如沱沱工社自己開設農場進行種植管理。二是冷鏈物流的配送能力,這並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的,而且國內冷鏈物流還處於蠻荒時代,相比於國外成熟市場將近90%的農產品冷鏈流通率來講,我國進入冷鏈物流的蔬菜比重隻占到5%,肉類隻占到15%,水產品也隻有23%,冷鏈物流采用率低越到末端越保證不了商品的質量。三是電商的營銷能力以及高用戶黏性,移動互聯網時代,人的注意力越來越碎片化,強化和用戶的互動溝通,提升用戶消費黏性也是商品銷售的保證。

無論你從超市還是從市場上的小販那裏購買生鮮商品,你都經曆了無數中間商的層層“盤剝”,除了他們自己賺取的利潤,還有超市入場費、市場管理費、物流運輸和裝卸費等等,比如你在青島買一個榴蓮,它要經過從泰國賣主到廣州江南市場再到淄博或者即墨水果市場再進入超市或者小販手裏,最終才能進入消費者的餐桌,生鮮電商正是瞄準了這個利潤層,幹掉中間商,最終讓利於消費者,這條路充滿荊棘,但也充滿了前景,生鮮電商這顆果實終究會成熟,待您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