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循序漸進,有計劃的、逐步增加運動量和活動的複雜程度。
(3)持之以恒,經常鍛煉。
(4)每次鍛煉前後要安排充分的準備活動及整理活動。
(5)運動與休息適當交替,注意合理營養。
3.體格鍛煉內容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體格鍛煉的內容也在不斷改變。其實,隻要人體在活動,身體就得到了運動,隻是效率不是一樣的。這裏介紹幾種近年來公認的有效鍛煉方法。
(1)撫觸:剛出生的幼小嬰兒神經發育不成熟,自身的神經、肌肉活動較少。通過父母和護理人員的雙手對嬰兒的皮膚進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科學撫摩,讓大量溫和良好刺激通過皮膚傳到中樞神經係統,給孩子觸覺上一定的刺激,這種刺激會在孩子大腦形成一種反射,促使腦細胞活動增加,以促進嬰兒的智能發育、心理運動發育。肢體的撫觸,可增加四肢活動,明顯增加頭圍、身長、體重,促進生長發育;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以使嬰兒的攝入奶量明顯增加。每天給孩子進行係統地撫觸,不僅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促進食物消化與吸收、減少嬰兒哭鬧、增加睡眠,還能增進父母與孩子的親情交流。嬰兒在出生24小時後即可進行撫觸,每天進行3次,每次15分鍾。應在溫暖(20℃~30℃)的環境中進行,可以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也可以和孩子說話、唱歌,特別注意眼神的交流,有助於母子彼此放鬆。①撫觸手法。要注意輕重適宜,輕輕地撫摸,以孩子不痛不癢為準。較小的部位用指尖,大點的部位用手指或掌心,撫摸應均勻進行。開始動作要輕,然後適當增加壓力,不但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壓覺也可刺激深部感受器。撫觸者的雙手要溫暖、光滑,指甲要短,無倒刺,並不戴首飾,以免劃傷孩子的皮膚。還可以倒些嬰兒潤膚液於手掌中,起到潤滑作用。②撫觸麵積。撫觸的麵積越大,對寶寶的良性刺激越多。一般采用仰臥位,將孩子頭偏向一側,防止造成嬰兒的呼吸窒息。撫觸中,嚴密觀察極低體重兒表情,根據患兒反應及時調整撫觸方式和力度,患兒如有哭鬧、肌張力增高、活動興奮增加、膚色變化或嘔吐等反應均應停止撫觸。嬰兒患病或皮膚感染時應暫停按摩。③撫觸部位。將孩子在全裸狀態下置於仰臥位,分別對其頭麵部、胸部、腹部、下肢和上肢進行撫觸,每個部位需按摩2~3遍。
(2)被動運動:被動運動是促進小兒動作發展的一個好方法。當孩子還不會主動運動時,大人用手輔助孩子的四肢進行伸直、彎曲、向上、向下的運動。通過一些被動和主動的活動,使小兒身體各部位靈活起來,以幫助和促進小兒運動的發展。
(3)爬行訓練:爬行訓練可以鍛煉孩子頸、背、四肢肌肉運動,促進腦及身體發育。在孩子6~7個月時,開始訓練趴立,上肢支撐身體,逐漸學習爬行。不會走或行走姿勢異常的孩子要從爬行開始訓練,爬行是行走的基礎,爬行訓練有斜板爬、俯爬、障礙爬、膝手爬等。通過四肢及頭部、手掌、腳掌、小腿內側的活動,促進正確運動的出現,糾正錯誤的運動姿勢及改善感知覺,是運動發育遲緩及運動障礙的主要治療方法。在嬰兒發育過程中爬行是一項能夠促進智力及體格發育的好運動,爬行使全身肌肉得到鍛煉,爬行有利於嬰兒腦損傷的康複。
(4)體育訓練:是以體育活動為手段,鍛煉出健康的身體。對於能主動運動,獨立行走的兒童,可以開始指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運動,如體操、散步、爬山,然後可以增加一些有技巧的運動,如跳繩、拍球等。可以開始進行體育訓練。體格訓練不僅可以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生理功能水平,增強體質,提高機體適應能力,還可以鍛煉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體育訓練也可以鍛煉神經係統的控製協調能力,開發大腦平衡、感覺能力,如感覺統籌訓練,對兒童的智力開發是很重要的。體育鍛煉應根據兒童不同時期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結合年齡,注意個體差異。對不同健康狀況的小兒選擇鍛煉的方法,在時間、強度上應有所區別。對於缺乏鍛煉和體弱多病的兒童,應該適當、適量進行體育鍛煉,逐漸從體質上、思想上適應體育鍛煉,並且達到喜愛、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