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睡眠不實:睡眠中,孩子經常翻動身體,睡得不實。首先要想到睡眠環境不適,如可能是被子蓋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睡覺穿著衣服不適,於是翻來滾去;也可能是晚上睡前吃得多,小兒睡覺後肚子總是脹得難受,所以睡不踏實。
(2)夜驚:睡眠中,有些孩子會出現突然大聲啼哭,這在醫學上稱為嬰兒夜間驚恐症。如果孩子沒有疾病,一般是由於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驚恐、勞累等引起的。所以,兒童,尤其是小嬰兒神經係統不穩定,應避免一些暴力、驚嚇的刺激,保持孩子安靜愉快的情緒。
(3)睡眠磨牙:在夜間睡覺時會磨牙,也有些孩子表現不斷地咀嚼動作,這與睡眠時口腔內唾液分泌減少,牙齒表麵缺乏潤滑液有關。如果長期磨牙會使牙表麵的釉質磨損,影響咀嚼功能,值得關注。晚餐吃得多,睡覺時胃腸內仍積存有食物,胃腸道工作時,會引起麵部的咀嚼肌自發性地收縮,牙齒便來回磨動。如控製睡覺前進食效果不佳,應想到使用驅蟲藥。腸道蛔蟲可以刺激腸管使蠕動加快,引起消化不良、肚臍周圍隱痛,這樣會使孩子在睡眠中神經興奮性不穩定而引起磨牙。有蟯蟲病的孩子,蟯蟲也常在夜裏爬到肛門口產卵,引起肛門瘙癢,孩子睡不安寧也發生夜磨牙現象。有些是心因性因素,家庭不和、父母離異會使孩子心靈受到創傷;學齡兒童因功課緊、作業多,或學習不好遭到父母訓斥;有的是晚上看電視有武打驚險的鏡頭,這些都極易造成焦慮、壓抑、煩躁不安、過度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夜間發生磨牙現象。兒童在7~12歲是乳牙、恒牙的交替過程,如牙齒發育不好,上下牙接觸時有的牙尖過高,咬合麵不平,因此造成的高點或障礙點是引起夜磨牙的重要原因。此外,佝僂病、神經衰弱、遺傳因素等,都會引起夜磨牙。如果偶爾發生一兩次夜磨牙,不會影響健康。要是天天晚上牙齒磨動,可以直接損傷牙齒,還會影響睡眠,引起頭麵痛、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4)兒童夜遺尿:隨著兒童年齡不斷增長,神經係統發育的不斷完善,兒童的膀胱對排尿的控製會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別的指導和訓練。但如果5歲或5歲以上的兒童多次發生入睡後無意識排尿,每周達2次以上並且持續至少6個月,而清醒狀態下則無此現象,則應被視為異常,臨床上稱之為原發性夜遺尿症。小兒夜遺尿症的相關因素可以是遺傳因素,若父母一方患此症,出生的嬰兒有50%的機會患病,如果父母雙方都患過此症,孩子的患病機率可增加到75%;也可以是神經係統發育得不完善,嬰幼兒身體生長迅速,而神經係統的發育成熟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方麵孩子睡眠深沉,當膀胱中有尿時,尿意在睡眠中不能及時傳達給大腦;另一方麵大腦也不能及時發出“醒來”的命令,這些孩子夜間遺尿前常常做夢找廁所,最終就“床”解決。另外,人腦中分泌一種能使尿變濃的激素,叫利尿激素,一部分孩子由於抗利尿激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尿濃縮功能受影響,兒童夜間尿多,再加上不能及時醒來去廁所而尿床。兒童夜遺尿多屬神經因素引起,目前還沒有立竿見影的藥物可以做到藥到病除,夜遺尿症要求醫生、患兒與親屬全麵配合,結合藥物治療、生活管理、心理治療及功能訓練等多種方法,才能真正收到效果。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唯一推薦的對症藥物是醋酸去氨加壓素類藥物,同時還要配合夜間叫醒、控製睡前飲水等行為矯治和誘導、溝通等心理治療,家長應特別注意的是避免說教、訓斥,以及在人前提起孩子尿床的話題,以免刺激孩子的感情。
(5)“夜汗”現象:許多家長為孩子出汗所困惑,有些並不屬異常。多數孩子入睡後,身體由活動狀態轉變為靜止狀態,神經係統由興奮狀態逐漸進入抑製狀態過程中,全身血流仍較快,這種出汗多發生在剛入睡,一般夜間12時後就會停止出汗。當然,睡覺時穿衣過多,被子蓋得過厚,室內溫度太高,也會出汗。有些小嬰兒不僅在入睡後全身出汗,還伴有夜驚、搖頭,並且有枕禿,這是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如果剛入睡時無汗,入睡一段時間後,尤其是下半夜出現全身大汗,皮膚濕黏,被稱做“盜汗”。如同時伴有麵色蒼白或蒼黃,兩麵頰部潮紅,精神不振,胃口極差,並伴有低熱和咳嗽等症狀,應注意有無結核病可能。
(6)睡眠打“呼嚕”(打鼾):兒童睡眠打“呼嚕”不少見,但卻不被關注。打鼾者因為咽腔、鼻腔狹窄,或下鼻甲、扁桃體肥大,阻塞呼吸道某一部位成為發聲共鳴體。醫學上把夜間睡眠時由於反複出現呼吸暫停而使得氣體交換不暢,二氧化碳滯留體內,心、腦及全身缺氧等人體呈現的一係列病理改變稱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兒童由於對缺氧的耐受性較差,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輕者因為慢性缺氧,影響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當孩子有打鼾現象,特別是鼾聲響亮、不規則、鼾聲變調時,應盡早去醫院檢查治療。孩子打鼾則不僅會由於睡眠質量不高使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下降而影響學習,還會使其生長激素的分泌受到幹擾,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
4.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健康睡眠就是保證睡眠質量。兒童有了健康的睡眠,才能精力充沛,食欲良好,身心健康。
(1)養成良好睡眠習慣: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人體是“生理時鍾”,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清醒;當人體感應外在環境的光線,就會抑製夜間褪黑素的分泌,讓我們保持清醒,不易入睡。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多些睡眠,無論是晚上還是白天,都讓孩子自然醒、自然睡。孩子逐漸形成自己的睡眠習慣,晝夜不分。應做到白天要光亮,夜晚要黑暗,從小養成日夜分明習慣,利用光照幫助孩子保持生理時鍾的同步。每天吃完早餐後,孩子應到室外活動半個小時,接受日光照射,給大腦“該清醒了”的訊號。晚上睡覺時,盡量讓臥室保持黑暗。若要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最好固定每天入睡及醒來的時間(尤其是醒來的時間),就連周末也要一致,生理時鍾才不會一直受到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