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本是一個生理過程,是一個原始的生物節律。兒童的睡眠也具有周期、節律的規律,並隨發育過程而發生變化。每一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環境中所需要的睡眠時間都是不同的。兒童的睡眠也明顯受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睡眠與營養素一樣具有重要的地位。睡眠的質量和睡眠習慣與兒童身體發育,智力發育,以及心理健康有著密切關係。正常睡眠,在進入深層睡眠狀態時,大腦會分泌與情緒有關的物質和去甲腎上腺素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及時補充大腦的需求,情緒也跟著提升。前半夜睡眠以深睡期為多,此時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尤其是以夜間11時至清晨3時,生長激素分泌最多。兒童大腦皮質灰質的神經元密度差,以致兒童的深層睡眠是成年人的40%,若某些原因改變深睡期時間,幹擾原本就已減少的深層睡眠,就可能影響生長激素的濃度,進而影響孩子發育。後半夜睡眠是以快速動眼期較多,此時腦部還是不停運作,借著神經元的聯結,每次做夢,都是在將舊的信息重新整理、保存,幫助大腦的學習、記憶與創造功能。“垃圾睡眠”指的是睡眠不足和低質量的睡眠。“垃圾睡眠”會改變人體的激素分泌,使得人體為了增加能量,而提高對糖和高脂肪食品的需求。它和“垃圾食品”一樣,已經成為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此外,睡眠有問題還會導致青少年學習成績下降、出現抑鬱等心理問題。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是密切相關的,那麼,兒童的家長們是否關注和重視孩子睡眠呢?是否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呢?
1.兒童正常睡眠
嬰兒仍處於不能表達自己喜惡的時期,家長除給他安排好足夠的睡眠時間外,應當在嬰兒睡覺時多觀察他的異常變化,防止延誤病情。兒童在正常睡眠時,表情安靜舒坦,呼吸均勻,有時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也會有些恐懼、驚喜的表情。夜間,一個睡眠習慣好的兒童,在睡眠周期之間醒來時,會自動轉入下一個睡眠周期,有時睡在身邊的父母甚至都覺察不到。兒童的睡眠應該具有一定周期和節律。剛出生的新生兒基本上沒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他們一天24小時隻需要睡覺和吃奶,這樣才能正常發育和成長。隨著年齡增長,晚上睡眠時間延長,白天睡眠時間縮短,孩子也逐漸開始能區分白天和夜晚。因為在白天,孩子需要與人交流,需要一定的活動,這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也正是隨著年齡增長,兒童睡眠時間逐漸減少,學習、運動、娛樂的時間逐漸延長,兒童身體、智力、心理各方麵得到全麵發展。
2.影響兒童睡眠的因素
(1)夜間哭鬧:嬰幼兒不會表達喜怒哀樂,睡眠不佳表現主要是哭鬧,不易入睡。夜間哭鬧常見原因是過熱、過冷、吃得過飽或饑餓,需要換尿布等。
(2)不良睡眠習慣:許多孩子睡眠問題是沒有良好的睡眠習慣。有些孩子從小就養成自然睡,自然醒,不受任何時間的約束,從而導致晝夜不分,白天睡眠過多,夜間不易入睡。有些孩子睡覺前有喝奶、吃夜宵的習慣,一旦吃飽,很難睡得香、睡得踏實。因為這時體內大量的血液會循環到胃部,使胃液分泌增多,刺激處於抑製狀態的大腦細胞,使部分腦細胞轉為興奮狀態,而容易做夢。有不少孩子有睡前讀書的習慣,這樣雖然可以慢慢地睡著,但是書中內容可興奮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影響孩子入睡,也容易做夢,影響睡眠的質量。有些孩子有開燈睡覺的習慣,因為燈光會擾亂人體的生物鍾,使人體內部的生理活動在睡眠中發生一係列的變化,體溫、心跳和血壓都不如在黑暗中那樣的平穩;開燈睡眠不僅容易做噩夢,也容易覺醒。有些孩子蒙頭睡覺,吸入的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使大腦缺少氧氣,就睡不好,還會損害腦細胞,妨礙兒童的智力發育。
(3)伴睡問題:有許多家長喜歡在睡覺前抱著孩子睡覺,並且拍、晃、走動或含奶頭促使孩子睡覺,直到睡熟後再放在床上。孩子一旦養成這種“伴睡條件”習慣,每次隻有在家長抱、拍和搖晃下,才能入睡。即使不餓,也要含奶頭,吸吮幾口後,才能睡著,好不容易睡著了,一旦放到床上就會醒。夜間醒來時,沒有這樣的抱、搖的伴睡,就難以再入睡,時常哭鬧不止。這種不良睡眠習慣不僅會影響睡眠,而且長時間的抱、拍和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有影響。
(4)疾病影響嬰幼兒睡眠:小嬰兒睡眠時哭鬧,伴有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僂病。嬰兒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後全身幹澀,麵頰發紅,呼吸急促,這預示著嬰兒即將發熱。嬰兒睡眠時哭鬧伴有腹瀉表現,應考慮可能有腹痛。嬰兒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熱,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有神經係統異常的兒童屬於先天撫養困難型,易激惹,夜間愛哭鬧,甚至睡覺時會四肢抖動。
(5)環境因素:兒童房間的光線,電視、音響、手機等所產生的聲響及電磁波,都會幹擾生理時鍾的運作。如果在電視、音響還開著的情況下睡著,那些聲音隨時會啟動大腦的警醒係統,會削弱我們放鬆與進入夢鄉的能力。
3.睡眠異常表現
兒童睡眠中有些表現是家長們較為關注的問題,也是上醫院就診的因素。其中,可以是疾病,也可以是正常生理現象,或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