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垃圾食品(1 / 2)

“垃圾食品”通常是指僅僅提供一些熱能、別無其他營養素的食品,或是提供的營養成分超出人體需求量並最終在體內變成多餘成分的食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講究。不僅對食品的色、香、味有較高的要求,更注重的是食品本身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一些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如油炸類、燒烤類食物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質,一些醃製的、膨化的食物和精加工的肉腸類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等危害很大的化學成分,還有的食品中被加入了過量的人工添加劑,這些食品給人體造成了巨大的潛在危害,所以被稱為“垃圾食品”。遺憾的是,這些具有色香味美的垃圾食品卻是兒童的最愛,也正是這些食品影響兒童的正常飲食,導致偏食,營養缺乏(營養不均衡),生長發育障礙。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具有三高(高熱能、高鈉、高脂肪)和三低(低無機鹽、低維生素和低纖維素)的食物,使兒童高血壓病、肥胖及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1.油炸食品

包括炸雞、炸薯條、油條、麻花、漢堡等經過油炸的食物。這類食品含有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質,且熱能高,經常進食易導致肥胖,也是導致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最危險食品。這些食物在油炸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質丙烯酞胺。丙烯酞胺也稱丙毒,是一種水溶性物質,易被生物體的消化道、皮膚、肌肉或其他途徑吸收。存在於食物中的丙烯酞胺並非人工添加,而是在食物的烹調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高糖類、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在高溫加熱烹調過程中就可以形成丙烯酞胺。一般情況下,油炸食品越薄越脆,含有丙烯酞胺的量往往就越大,對人體的危害也就越大,這是因為越薄的食品在加工時所需要的溫度也越高。薯片中丙烯酞胺的含量就比薯條高出10倍;又薄又脆的炸油餅中的丙烯酞胺含量也自然會高於油條。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酞胺會出現嗜睡、情緒和記憶改變、幻覺和震顫等症狀,伴隨末梢神經病(手套樣感覺、出汗和肌肉無力)。對於缺乏自製力的兒童很難以抵擋美味的誘惑,家長應當注意嚴格控製。在對兒童日常食物烹調過程中應該講究科學性,盡量改變傳統的煎、炒、炸的烹飪方式,而多采用煮、蒸的方式烹飪食物。對油炸食品的加工,嚴格控製油溫和加工時間,油溫最好控製在150℃以下,如果油溫超過200℃,煎炸時間不要超過2分鍾;在魚、肉的外麵掛上一層澱粉糊再煎炸;油炸食品時所用油的使用次數不宜太多,應及時換添新油,炸過食品的油最好過濾後再用。不要一次吃多種油炸食品,控製一次的攝入量,越少越好。同時多吃新鮮蔬菜,用新鮮的蔬菜來幫助我們盡快排出毒素。

2.罐頭類食品

不論是水果類罐頭,還是肉類罐頭,其中的營養素都遭到大量的破壞,特別是各類維生素幾乎被破壞殆盡。另外,罐頭製品中的蛋白質容易變性,使其消化吸收率大為降低,營養價值大幅度“縮水”。水果類罐頭含有較高的糖分,並以液體為載體被攝入人體,使糖分的吸收率因之大為增高,在進食後短時間內即可導致血糖大幅攀升,而使胰腺負荷加重。同時,由於能量較高,有導致肥胖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