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營養均衡(1 / 3)

任何人都知道營養物質是組成人類生命的基礎,營養是生命的源泉。過去,人們認為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營養素缺乏,如今的營養不良是營養不均衡。隨著社會發展,健康的身體對營養素的要求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不同的營養素的均衡。人們都知道營養素中氨基酸是構成人體各種蛋白和生物活性物質的主要成分,並不等於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糖類)不重要,它們不僅是身體的組成部分,而且不斷給機體提供能量,維持生命。兒童是一個複雜的個體,他們處於不斷生長過程,需要的營養素不僅是維持生命,而且要發育成長。同時,他們的機體消化吸收功能尚不成熟和完善,暫時難以處理好這個食物轉變過程,所以均衡營養在兒童時期比成年人更為重要。

人體對營養素的需要並非越多越好,也並非是一樣多,它們之間是有一定比例的。人體對所有營養素的要求都有一個適當的量,而且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同時也有相互依賴和相互製約的關係,如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糖類)占50%,脂肪占25%~30%,蛋白質隻占20%~25%,這種比例不合適,也會影響健康。無機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所占比例很少,每日的需要量不多,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一旦缺乏也會導致疾病。人體所需營養素都是通過接受外界食物,經過一個利用和改造過程,轉變成機體自身的物質。這個食物和機體轉換過程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是否成功取決於食物的質量和數量,也取決於人體代謝狀況。

1.蛋白質

眾所周知,蛋白質是“生命的第一要素”,為“生命的載體”,是構成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占整個體重的20%,占人體固體成分的45%,提供身體構造新組織所需的氨基酸,並維持機體的生長、組成、更新和修補。蛋白質,雖不是每天熱能的主要來源,卻是構成人體器官、激素和免疫物質的主要原料。蛋白質是身體各器官組織的最主要的結構成分,參與所有器官組織細胞的構成,維持機體器官組織的正常代謝與生理功能。它還作為抗體,識別入侵人體的細菌、病毒等,使免疫係統能清除這些有害物質,使人體免於疾病的侵害;它還可作為促進體內各類生化代謝反應的酶,調節機體的一係列物質及能量代謝活動;血液中輸送氧的血紅蛋白凝血因子、調節細胞生長分化的生長因子等也都是蛋白質,所以蛋白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營養成分。如果人體內缺少蛋白質,輕者體質下降,發育遲緩,身體瘦弱、抵抗力減弱,貧血乏力;重者形成水腫,引發多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從營養支持的角度看,改善病人的蛋白質狀況,是挽救病人生命、改善預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支持和治療措施之一。盡管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但是膳食攝入的蛋白質隻能是所有攝入食物的20%~25%。我們攝入的禽蛋、魚蝦、瘦肉和大豆製品等就含有大量蛋白質,能夠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蛋白質。也就是說,健康人每天所需的蛋白質完全可由正常飲食來滿足。兒童為了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蛋白質會有所增加,但正常飲食中所攝入的蛋白質量,已能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無特殊需要,不必另行補充。長期過高的蛋白質飲食,許多蛋白食物並不能在腸道完全吸收,導致大便幹結、便秘。大量蛋白攝入,如果不能被吸收利用,還要從腎髒排除,從而增加腎髒負擔,可以損害兒童稚嫩的腎髒,導致肥胖和缺鈣等。

2.糖類

糖類也稱為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分解產生的血糖,為人體生理活動提供能量。兒童每日熱能需要可歸納為基礎代謝、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活動、排泄與分泌、生長發育五個方麵。由於生長發育旺盛,所以他們的熱能需要顯著超過成年人。例如,按千克體重計算,新生兒要比成年人多消耗2~3倍的熱能;3~6個月嬰兒每天15%~23%的熱能用於生長發育。青春期對熱能和營養素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其相對需要量僅次於出生後的第一年,它們與機體生長速度的密切相關程度,遠超過與年齡的相關。兒童每餐的食物中都應有適量的糖類,從而為正常的智力活動、提高學習效率提供保障。膳食熱能攝入減少到需要量的80%以下,則出現體重下降。熱能不足,可影響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的有效利用,導致低體重和營養缺乏;供給過多,又可造成熱能蓄積,轉變為脂肪儲存在細胞內,引起肥胖。因此,應盡量避免膳食熱能供給的大幅度波動,以利於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