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調味品”到“被認可”再到“大有可為”(2 / 2)

從那時起,我開始設立一門課程,專門研究其他共產黨、其他政黨的執政經驗和教訓。其中就開始出現分類:一類是蘇共;一類是東歐的共產黨;一類是社會民主黨;一類是傳統的英美政黨。然後對政黨體製進行分類研究,如一黨製、多黨製等,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係。《蘇共:一個大黨衰落的啟示》是我的第三本著作,也是一個國家課題,主要是對蘇共的失敗情況進行闡述。從那時開始,實際上就已經把黨建提升到規律的層麵來認識。

既要認識,就需要角度,就需要一個理論的框架和範疇,最基本的框架還是政治學提供的。一個國家有人民,有公共權力機構,人民和公共權力機構組成一對關係,研究這個關係就是政治。政治要運行,兩者之間就要互動。關於如何互動,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最為人們接受的是民主政治說,認為國家的權力來自人民又用於人民。這與封建時代權力的單向性迥然不同。互動就產生問題,即兩者怎麼才能互動起來?最終發現,需要有人來組織,這個組織和國家權力組織又不是一回事。於是,政黨就自然地出現了。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在人民和公共權力機關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就是為了掌握公共權力、控製國家政權。那麼,政黨作為一種客觀現象,怎麼把兩者連接起來?它自身有何功能?有何規律?有何運行的邊界?與國家、社會有何關係?所有這些都成為研究的對象,內容特別豐富。有了這些內容的儲備,在2002年後,我寫了《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現代政黨執政方式比較研究》、《政黨現代化論》等幾本著作,等於是把整個研究體係建立起來了。最後,把這些成果集結起來,變成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研究範疇,標誌就是《政黨論》的出版。

今後,黨建研究會遇到越來越多敏感的問題,要特別謹慎的把握好度。但總體而言,這種研究大有可為,尤其在中國,更是如此。因為我們非常清楚,我們絕不能搞西方式的多黨民主,而隻能依靠現有的格局解決問題。中國現有的格局是:中國共產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其他都是參政黨。在這種情勢下,如何把民主的基本要素放進去?那就得在黨內體現出來。即必須把民主的基本要素、基本規則在黨和以黨為主體的框架範圍內消化掉。

按照這一邏輯,黨建就是研究怎麼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活力,怎麼把黨推到有能力領導整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位置。這樣一個黨自身到底該怎麼建設,顯得格外重要。

第一,它需要理念上的轉變。我們現在有很多理念還是過去的,有很多革命黨的思維、計劃經濟的思維在裏麵,已與現實相脫節。第二,理論必須轉變。過去圍繞這樣一套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的說教和理論,在當時情況下有合理性。現在,國家發展了,理論也應該與時俱進。第三,體製也要轉變。體製是按照理論來進行布局的。到今天,理論的不少內容已經過時,格局若還這樣維持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但舊的權力格局往往沉澱出來一套既得利益,要觸動這個權力格局,確實很難。

可見,理念、理論、體製層層阻擋著我們,不去研究就沒有辦法前進。必須把這個東西研究透了,看到問題的實質,才好總體上設計,推進改革往前走。所以,黨建還是很有可研究性的,而且是越往後,改革越深入,越有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