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產業優化症結破解
特別策劃
作者:王小廣
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產業與市場合理分工的形成。在一個大區域發展空間內,產業與市場合理分工包含三重意義:一是資源配置在區域內不存在市場壁壘,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土地、自然資源、人、資本)在區域內自由流動與配置,各地通過充分競爭和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產業結構,從而使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二是區域內的產業發展由梯度發展向上下遊供應鏈分工合作轉變。三是不存在影響區域內產業升級與質量升級的重大產業結構問題。
京津冀產業與市場分工存在的問題
就京津冀地區來講,以上三個方麵的問題都很突出。首先,京津冀地區存在明顯的產業梯度性,而缺乏有效的區內分工,資源配置不是根據高度的供應鏈相關性而形成的垂直或水平分工。北京的產業優勢在科技與服務業,處於產業的高端,天津在製造業上也處於較高的一端,而河北除個別地區外各市縣在製造業和服務業上幾乎均處於較低的位置,產業分布按大城市、中等城市、縣域而呈現明顯的梯度性,但產業之間的聯係很不緊密,各自獨立,大多數產業的選擇或發展並不是按產業鏈分工展開的。據我們研究,要想提高一個大經濟區的資源配置效率,最好是形成區域內大分工,各大區域間則是小分工,要素在各大區域內流動占比很高,而在大區域間流動占比較小;物流、資金流、貿易流在各大區域內充分高效有序流動,就像歐盟或歐元區一樣,歐元區內的貿易占全部經濟體貿易的比重高達80%以上,區外貿易僅占全部貿易的20%不到。但我們的情況相反,像京津冀地區,區域內的貿易占比明顯偏低,不到一半,甚至隻占到三分之一,這也說明三地經濟的內在聯係或市場分工程度並不高。河北鋼鐵占全國的比重很高,但它主要不是滿足北京、天津的市場需要,北京的科技和服務業與天津、河北的經濟發展的關聯性也很弱。
其次是區域內產業結構問題。一個產業做大,但技術水平不高,不僅帶來許多負效應,而且阻礙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這可以說是“尾大不掉”的問題。一個產業做大了,肯定是要為全國、全球生產的,但就資源性產業(一般都是運輸量很大,運輸成本很高)而言,要努力減少向外的運輸量,而增加區內的運輸量,這會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的鋼鐵行業占全國的比重過大,不僅是導致京津冀地區環境問題(霧霾)嚴重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大區域的產業升級優化形成重大障礙。北京為解決自身的汙染問題,將首鋼搬遷,當時認為隻要把首鋼遷走就解決了“北京的汙染源問題”,但從更長時間、更廣的視野看,這實際並未解決問題,將它搬遷到河北唐山,隻是把汙染源從核心區遷到外圍區而已,更是增加了現在已嚴重的霧霾問題。因為首鋼搬遷到唐山,極大地刺激了河北鋼鐵業的膨脹,而霧霾正源於鋼鐵產能的過度擴張,以及與周邊地區(內蒙、山西)是我國最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及產業結構過於重型化有關。我國能源結構中過度依賴煤炭是個極不易解決的問題,但可以在產業選擇上減輕其影響,遺憾的是,河北在產業發展上過度依賴鋼鐵,使這種影響得到放大。鋼鐵業過度發展不僅導致華北地區霧霾,而且影響了河北的產業升級和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優化升級,資本、資金過度集中於一個技術水平不高的產業,必將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