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綠色轉型的戰略意義
特別策劃
作者:齊曄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麵臨的最為尖銳的矛盾。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要破解這個矛盾,這也正是習總書記要求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含義所在。如果不考慮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簡單地增加或轉移產能,隻會加劇矛盾。京津冀區域發展必須走循環、低碳的綠色經濟之路。
50年前,第一代領導人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國家戰略目標;30年前,第二代領導人重新劃定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計劃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率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三步走”戰略目標的今天,探索新時期國家現代化的戰略方向、目標和途徑,是擺在中國政府和人民麵前的重大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不僅可以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範和樣板,更可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2.0版提供重要嚐試,其意義十分重大。
首先,綠色轉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實現京津冀地區的綠色轉型將可帶動北方腹地的全麵轉型,為全國做出表率、提供經驗;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樣板。綠色轉型的核心標誌是資源生產率大幅提高和環境汙染大幅下降,直接針對目前發展中的兩個“不相稱”現象,造福人民,蔭及子孫。
其次,綠色轉型是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構建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和循環經濟比例,降低汙染物排放,提升環境質量。更重要的是,要轉變全社會的文明和發展觀念,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主流價值觀的核心構成。在現階段,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製度體係,提升治理能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第三,綠色轉型呼喚區域協同治理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治理體係,通過行政區之間的競爭激發經濟發展動力、創造經濟發展活力。這種競爭機製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各行政區塊各自為政、缺乏合作、資源配置低效、重複建設嚴重等等問題。公共設施不足、公共服務欠缺、公共事務缺乏協調的現象說明,在健康的競爭之外,更需要合作、協調和協同行動。綠色經濟需要不同主體、特別是行政區塊之間從競爭走向合作,從並進走向協同,如此方能增進公共利益、提高整體價值。事實證明,在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自我組織、市場調節和上級協調都可以產生有效的合作機製。在現階段,中央政府需要發揮權威性的領導和協調作用,有效促進區域一體化規劃和協同發展行動。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需要區域發展體製機製的創新,也為治理創新和全麵深化改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遇。
(作者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責編/袁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