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可以鞏固和發展我國同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同時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共建絲綢經濟帶的倡議之所以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讚同,因為在已有的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良好的基礎。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振興勢必會形成對阿拉伯和東歐國家的輻射作用,其結果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對中國來說,可以帶動內陸沿邊向西開放,相當於擴大西部的發展空間,有利於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開放所到之處,經濟即進入活躍發展階段。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形成於2000年之後,同東部沿海相比起步較晚,必須加快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內陸沿邊開放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內容,隻要加快推動和落實,將進一步激活內陸和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結合我國周邊外交的發展重點,通過開放實現體製和機製的創新,全麵提升內陸和沿邊開放性經濟水平。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率先對外開放,已形成了貿易驅動型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目前企業麵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海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加快同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加快企業產品結構的升級至關重要。東部省份應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麵,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麵。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重點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任務是發展經濟,逐步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即以絲綢之路沿途的各經濟體的發展為依托,發揮各自經濟的優勢,通過彼此相互開放,形成公平、統一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各種資源的自由流動,調動各類經濟主體發展積極性,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共同努力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隻有通過不斷擴大經濟發展規模和總量,賦予絲綢之路更豐富的內容,才能真正造福於沿途各國人民。正像習近平主席強調的,“中國希望同中亞國家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重點應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互通要求”為基本內涵,逐步形成以點帶線,從線到片,最終形成大區域大合作的發展格局,所以應把解決互通問題放到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製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支持區域經濟融合。其次,加強道路連通。上海合作組織正在協商交通便利化協定。盡快簽署並落實這一文件,將打通我國太平洋沿岸連雲港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我們應同沿途各方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南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第三,促進貿易暢通。2013年,我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總額已超過4000億美元,占我外貿總額的10%,近年來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局麵。中國企業對東盟各國的非金融類投資持續上升,發展潛力巨大。中國企業在中亞各國承包工程營業額近350億美元,是我國主要的對外承包業務地區。中亞各國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機會潛力巨大。各方麵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並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第四,加強貨幣流通。中國和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在本幣結算方麵已開展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並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一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廣。如果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目下逐步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的支持,必須加強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院長)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