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
特別策劃
作者:陳建軍
2013年以來,中央決策層關於建設國家重點戰略區域長江經濟帶的設想逐漸清晰起來,這一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打造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一是依托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三是推進長江中上遊腹地開發;四是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這樣一個以長江水道為紐帶,橫貫東中西部的經濟帶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國家區域戰略的出台和選擇有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我國的國家區域戰略越來越具有目標針對性和區域適應性
中國國土麵積遼闊,資源和人口與產出水平分布的不均衡、曆史文化傳統的地域性差異,以及由此導致不同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決定了中國的中央決策層必須針對不同的地區實行不同的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以便因地製宜地發展區域經濟。這就是國家區域性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一個時期,我們的國家區域戰略基本上是二分法、對衝型的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即參照經濟地理學上所謂的黑河-騰衝線,將國土區分為沿海和內陸兩大區域,在國家層麵推行對人口分布相對稀少、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內陸地區傾斜的投資政策。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國家投資的區域分布都是內陸地區大於沿海地區。80年代以後,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國家推出了沿海發展戰略。1986年,為了進一步明確國家區域戰略的區域差異性,全國人大立法區分了我國的政策性區域為東中西三個部分,這標誌著我國的國家區域戰略開始擺脫了簡單的二分戰略,而進入了一個分類指導的時代,這也是為了適應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發展差異的多樣化趨勢。進入21世紀以後,針對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事實,中央決策層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後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國家區域戰略。針對東北地區相對獨特的改革和發展狀況,又將在改革開放前屬於沿海地區的東北作為一個獨立的政策區域,推出了“東北振興”戰略。這種國家區域戰略和政策區域的細分化趨勢,在2005年以後進入了新階段,從2005年到2014年4月,國務院先後主導發布和批複了53個帶有國家區域戰略意義的規劃和批複文件等,大的如“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小的如“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點”。這表明了我國的國家區域戰略越來越具有目標針對性和區域適應性。但大量針對特定地區或為了實現特定目標的國家區域戰略的推出,也帶來如何在關聯區域內協調或者聯動這些戰略的問題。
近年來支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些基礎性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主要表現為,國家對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長期持續大量投資產生的累積性效應,特別是高速鐵路網的形成和江海聯運網絡的形成,改變了我國傳統的相對靜態的區域發展格局,使得要素資源在不同屬性的區域間的快速流動成為可能,大大縮短了不同地區間的時空距離,從而為重塑區域發展的格局,特別是推動區域間的發展聯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將東中西發展戰略和各類國家戰略性區域規劃聯動化,進一步增加其科學性、可操作性和聯動效率,並和其他的國家發展戰略,包括推進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東西雙向對外開放和自由貿易區發展戰略等緊密結合,就成為中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新選擇。長江經濟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提上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它標誌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家區域戰略選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開始重視不同地區間的聯動效應及整體性特征。
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大意義
首先,長江經濟帶戰略實現了東中西三大區域的聯動。通過長江水道和業已貫通的滬漢蓉沿江高速鐵路網,聯動東中西三大發展區域,構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