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也十分重視打造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麵積占了全國的18%、人口占了全國的36%、GDP占了全國的37%,“長江是繼中國沿海經濟帶之後最有活力的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可以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形成轉型升級新的支撐帶。而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使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優勢進一步鞏固。
環渤海經濟帶處於東部地區,貫通南北、連接陸海,總人口2.5億,GDP以及投資、消費、進出口等主要指標都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作用獨特、區位優越、基礎雄厚,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是中國經濟最有潛力的新增長極之一。構建環渤海經濟帶,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任務,一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二是統一市場體係建設,三是社會保障製度的區域間對接。
堅持主體功能區製度,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期區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多次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把生態文明提高到民族生存的高度來認識,是從來沒有過的,也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區域發展上的高瞻遠矚。
由於我國國土麵積廣大,生態環境多種多樣,同時曆史遺留的環境問題較為嚴重,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十分繁重。對於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從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製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麵提出了基本的思路。他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
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曆來是十分複雜和難以處理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這種理念突出地反映了我國新一代領導人對區域發展的新思路,這種思路是現代的、可持續的,代表了中國政府對國家發展的最高理念。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因此區域發展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就十分重要。國家主體功能區製度明確指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製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區域發展的戰略思想,是在繼承和發展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的區域發展思想的基礎上,強調堅持協同發展,堅持區域一體化發展,堅持生態文明,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馬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