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區域發展觀新內涵(2 / 3)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麵,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把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一。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構成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四個主攻方向。對於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途徑,中央提出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等具體措施。其中,發揮比較優勢,就是要落實主體功能區製度,實現一方水土、一方經濟與一方人口的協調,讓各個地區都以自己的優勢資源為後盾參與國家的經濟活動,讓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均衡;加大扶持力度,就是要對國家發展的特殊區域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對於本身發展能力弱的區域,增加人力物力的支援;統籌區域開放與對外合作,就是要在加快區域發展過程中有國際視野,從國際發展的大環境看中國的區域發展,把中國的區域發展與國際上的多方資源配置結合起來。

堅持頂層設計,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中國區域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每個區域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區域之間的關係始終存在不協調的狀況。如何實現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是新時期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例如,京津冀地區是國家最重要的畿輔地區,但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遠未形成。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麵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製機製創新的需要。

區域經濟一體化,包括商品貿易、基礎設施、要素流動和政策設計等多個方麵的一體化。加強頂層設計,就是要有統一的領導,編製一體化的發展規劃,製定相關的發展政策。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是形成協同發展的機製,包括城市、交通、生態、產業等各個方麵,都需要有區域協同的發展機製。用這些機製來推動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最終實現區域的一體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區域合作機製的完善,認為區域合作機製是加強經濟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在視察“長三角”時,提出建議建立滬蘇浙三省市黨政主要領導定期會晤機製,堅持和完善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製度,進一步探索建立有組織、可操作的專項議事製度,積極推動各類經貿活動的開展。強調要加強政策的統一性和協調性,著力消除市場壁壘,規範市場秩序,為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各類經濟主體的合作與競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條件。

我國區域發展中類似京津冀地區情況的區域有很多,情況複雜,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任務很重。如何加快這些地區的一體化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協同發展思想,具有指導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普遍意義。

強調跨區域發展,以經濟帶建設構建中國區域發展新格局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的提出,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指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提出要打造中國的經濟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點帶麵,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經濟帶構建思路,對於目前已經逐步形成的新絲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也是跨區域發展思路的具體體現。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係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稱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呼之欲出以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加速推進之際,“升級版”的西部大開發規劃正在加緊研究和編製。未來西部大開發將結合中央提出的構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路,加快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升級建設、加快支援新疆建設、做好西部沿邊金融特區建設、抓住向西開發開放機遇等方麵的戰略,打造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