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區域發展戰略思想支點與特征(3 / 3)

特征三,強調區域治理的理念。這一理念很超前。過去中央政府,都強調加強管理;而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 “治理”。總書記也說到了,治理跟管理一字之差,但是治理體現的是“係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在區域發展層麵,他已經應用這種治理理念了。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以製度創新為核心,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他談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時候,落腳點是找出社會治理的新路子,他講到的是治理問題。要進行探索、改革開放,就要大膽地闖、自主地改。改革要幹嘛?就是要形成一個適合於大城市特點規律的城市治理或者區域治理的路子,而且他還提出“要盡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製度”。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區域治理的思想,而不是一個管理的思想。

再者,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推進城鎮化,既要優化宏觀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觀空間治理”。這裏麵講的“城市微觀空間治理”概念,也是區域治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麵。這個治理跟過去的管理是不一樣的,主要體現為在政府規劃引導以外,還要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老百姓怎麼參與進來,輿論怎麼監督,怎麼發揮專家的作用等。

特征四,強調包容發展的理念。總書記在談“一路一帶”的時候,講到“兩千多年的交往曆史證明,隻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裏麵就講到包容的問題,“包容互鑒”。同時他在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時候,強調了“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是很高層次的構想,也可以說是一個方向,體現了包容的思想。

再者總書記比較重視貧困地區的發展,也體現了他包容發展的思想,因為解決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本身就是包容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包容發展,更多地強調平等、公平。過去我們叫和諧比較多,國外不叫和諧,一般叫包容發展,除了包容性外,要平等,要縮小差距。所以我覺得總書記強調貧困地區的發展,也體現了包容發展的思想。

總書記區域發展戰略思想的四大影響

總書記的區域發展思想,將對中國的發展產生多方麵積極的、深遠的影響。

影響一,有利於推進中國各地區綠色發展、綠色繁榮與綠色崛起。過去我們也說過,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但是總書記的表述比過去更誠懇了,他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習總書記反複強調生態文明,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使得很多地方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轉變以GDP論英雄的觀念,開始轉向綠色發展之路。我們所追求的綠色繁榮是經濟繁榮、社會繁榮與生態繁榮的有機統一體,既要經濟繁榮,又要社會繁榮,還要生態繁榮。而中國在世界上,所要實現的是一種綠色崛起。我們要加快發展,實現趕超,但絕不能建立在犧牲資源、犧牲生態、犧牲環境的基礎上,而應該轉變發展的方式,走綠色崛起、綠色趕超的道路。所謂綠色崛起,就是一方麵要轉變發展方式,一方麵要趕超;在經濟跨越趕超的過程中轉變發展方式,依靠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我們的跨越趕超,把轉變發展方式與趕超有機結合起來。

影響二,有利於推動各地區的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習總書記對貧困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一係列論述,有利於推動不同地區、不同的群體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共享改革的紅利。這一點很重要。尤其習總書記多次到貧困地區考察,他在阜平考察時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確,不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肯定是不行的。要在不同的地區,同步實現小康社會,不同的地區就必須要協調發展。

影響三,有利於推動各個地區發揮優勢,合理分工。習總書記在很多方麵,比如國際區域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貧困地區發展等問題上,都強調發揮優勢,合理分工。按照這一思想來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有利於形成區域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改變產業同構化的局麵。現在很多地區發展產業,都是一窩蜂,產業結構雷同的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地區之間的合理分工也沒有形成。而總書記的這些思想,有利於推動各地發揮優勢,形成合理分工格局。

影響四,有利於推動中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這麼一個格局的形成,將可以為中國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為中國在世界上的綠色崛起,建立一個和睦、穩定的周邊環境。我覺得習總書記提出的“一路一帶”也是全方位、分層次的開放,假如這個利益共同體能夠形成,將會為我們中國的發展,為我們中國夢的實現,為我們民族的偉大複興,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周邊環境,這個環境是很重要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人民論壇記者馬靜、周素麗采訪整理)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