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20世紀80年代主要靠珠三角,90年代主要靠長三角,後來京津冀發展起來了,所以珠三角、長三角跟京津冀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核心區,也是三個增長極。但是單純依靠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未來的中國經濟不可能長期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態勢。因為中國的麵積那麼大,要實現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必須要在中西部、東北地區,創造一些新的主導地區,創造一些新的國家級增長極,使這些地區成為支撐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新動力。假如能實現這麼一個目標,未來中國經濟20年,要保持中高速增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覺得總書記這一點說得很好,要推動國土的均衡開發。
現在,我國的產業更多地集中在沿海地區,但是人口更多地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資源、能源也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於是每年上億的流動人口都到沿海去打工,帶來了民工潮,加劇了春節交通的擁擠。由此看來,國土的均衡開發,不隻是一個經濟的問題,也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假如沿海的產業往西走,在中西部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一方麵能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同時中西部廣大富餘的勞動力,也能夠在當地就近就業,這樣我國的經濟發展、空間的布局就相對均衡一點。所以未來國土的均衡開發,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
總書記區域發展戰略思想的四大特征
特征一:強調生態文明的理念,而且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區域發展、國土開發、城鎮化中來,融合到空間區域層麵上來。
在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總書記提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落實到國土上,國土是空間載體。他緊接著又強調,要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而且他還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這有很深刻的含義。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跟生態空間的“三生空間”概念,過去更多地是學術界在強調,現在總書記把它提出來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從較大的範圍看,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地區,都要保障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跟生態空間,有合理的比例。不能說地區發展僅有生產空間,沒有生活空間,沒有生態空間。生產空間應該有一個高限,生態空間至少有一個底線。不能說京津冀城市群水泥地連成一片,建成一個水泥森林,卻沒有生態空間。過去不少地方搞工業化,都是工業“零地價”,以犧牲生態空間、生活居住空間為代價,片麵地追求工業化,建了很多花園式工廠。這就不符合總書記講的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同時,習總書記強調“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理念”。要有生態紅線,要有生態空間,包括耕地要保護底線,森林資源的保有量底線也不能突破。
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我覺得習總書記有一段話說得挺好:“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仔細想一想,現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哪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啊?光是水泥地,光是高樓大廈,沒有更多的休閑空間,沒有更多的生態空間,這是不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
習總書記強調:“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新農村建設,就把樹都砍了,把湖都填了,把房都拆了,既沒有文化的味道,同時又破壞了生態環境。
他還強調要“科學設置開發強度”。開發強度就是區域建設用地的麵積占總的國土麵積的比重。現在我們有一些城市,比如說珠三角的一些城市,開發強度達到了40%,開發強度太高。香港的開發強度隻有19%到20%。它不是沒地,而是不開發,要更多地保護起來。日本三大都市圈開發強度僅有15.6%,巴黎地區也隻有21%。我們的開發強度要有一個天花板,不能突破這個天花板,所以總書記也說了,“要盡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
城市的增長邊界應該劃定,不能無限製蔓延,不然就是攤大餅,現在北京就是典型的攤大餅。我們現在也擔心京津冀的一體化,演變為北京攤大餅,天津和河北再攤大餅,三個加起來,就是一個更大的大餅。所以必須確定城市的增長邊界,城市與城市之間,應該是農田、森林,有綠色的隔離帶隔開,不能讓它連成一片。總書記說了,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總書記很強調生態文明的理念,我覺得這跟過去不一樣。
特征二,強調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協同發展。習總書記協同發展的思想是建立在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之上的,尤其是“共同體”“雙城記”等概念,在政府層麵都是一些新的提法。
2013年10月,習總書記在印尼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這裏的命運共同體,也是協同發展的結果。同時他又講到,“將政治關係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利益共同體”。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個利益共同體,我覺得實際上差不多,都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結果。
在京津冀發展中,習總書記也強調了協同發展。京津冀跟珠三角、長三角不一樣,它是一個雙核的結構,總書記把它叫做“雙城記”。京津冀之間關係的關鍵點,就在於北京與天津之間的關係。過去京津冀一體化比較滯後,也就是北京跟天津的關係沒處理好,未來要推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核心問題也是京津的關係怎麼處理好。所以2013年8月,他在河北時,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是他首次提出來京津冀要協同發展,後來他在很多地方都強調這種協同發展。而京津冀要協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機製是仍舊要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不能形成一個利益的共同體,京津協同發展打造“雙城記”的難度就比較大。所以,習總書記還提出,“把合作發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聯動上,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聯動是推動協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而要共贏發展,就是要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