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獻策”
我們列舉了一些生活細節,希望能幫助家長為孩子做安全教育。1.隨手做的小事。滴水的水龍頭、不用時還插著的插頭、用過的煤氣開關等隨手可做的小事情,父母都應教導孩子去做好。2.避免觸電。告訴孩子用電器時要保持雙手幹燥,如有漏電要立刻拔掉插頭或以木頭等絕緣物體將插頭鬆動,千萬不可用手去觸電。3.避免火災。如果家裏出現煤氣異味,應及時開窗通風,此刻千萬不要觸碰電器,避免發生火災。4.避免溺水。家中關於水的問題最大的是浴缸,水不能放得溢滿,以免孩子太小溺水。5.訓練記憶。對一些較危險的情況要讓孩子牢記最簡單便捷的方法,即讓孩子記住報警110、火警119、救護120等緊急電話,此外還應讓孩子背下父母的電話號碼,以備不時之需。6.多方式教導。父母平時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給孩子麵對緊急情況時的應變能力,例如講故事、報紙、電視新聞或者做遊戲等方式。
不要把我反鎖在家裏
現代社會,許多父母掙紮於職場當中,壓力大,負擔重,為了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父母們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經常顧不上孩子,把孩子一個人扔在家裏,有錢請保姆的讓保姆帶,沒錢請保姆的請爺爺奶奶過來帶,爺爺奶奶也不方便的孩子則被反鎖在家裏。創新工場的創辦者李開複曾經這樣呼籲:“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談心。不要以為孩子送到學校了,一切都是老師的事情,然後回家了就督促做作業。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盡管父母的工作很忙,但是,我們還是建議父母多抽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孩子一個人扔在家裏,工作再忙也要陪伴孩子,“陪孩子就是跟隨他再經曆一次童年,完成一次成長”。
一、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父母應該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隻注重給予孩子物質的滿足,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滿足孩子。精神滿足並不是每次拿金錢去解決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去陪伴的,有了陪伴才能讓他們更快樂、更幸福。不要因為工作忙而逃避,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不可等,時間轉瞬即逝,在孩子成長的旅途上缺席,彌補不來;家長與孩子共學習,共同陪伴,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能加強親子親密程度,加強溝通交流,亦師亦友,更容易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不管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們沒有理由不陪伴孩子成長。父母的職責就是教育孩子,如果我們逃避這個責任,那麼我們就枉為人父母了。總之,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最主要的是讓孩子獲得心靈的滿足,獲得親情的幸福感。同時父母也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享受到天倫之樂。
二、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們通常有自己的社會活動,例如,學校組織的風箏大賽、校際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等。一些父母可能會認為,這隻是毛孩子的遊戲,關我什麼事呀!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教育學家建議父母們,要積極參與孩子的這類活動,因為你的參與就是對他們的肯定。周末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去公園遊玩,戶外野營,來個小型家庭郊遊或者帶他們去觀看一些展覽。不要小看這些親子活動,孩子在其中不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與壯闊,增長了知識,最重要的是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安吉莉從未忘記參加兒子參與的每一項活動:市籃球聯賽、運動會、學生音樂會、話劇表演——即使兒子隻是演一棵樹。安吉莉是一個牙科醫生,對運動一竅不通,對音樂也不大感興趣,但她還是努力抽出時間去為兒子加油。因為她說,希望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盡量陪著他。最近一段時間,兒子迷上了製作遙控飛行器,為此,他甚至辦了寄宿,專心地在學校裏研究試驗。每天,他都會給安吉莉打電話,報告自己的新進展:他的飛行器反應更靈活了、飛得更遠了……一天,兒子打來電話:“媽媽,明天下午就開始比賽了,來替我加油吧!”媽媽興高采烈地回答:“太棒了!我明天一定準時去。”
第二天,安吉莉把診所停業一天,上午跑到書店裏找了很多遙控飛行器方麵的書,又給兒子買了一組昂貴的飛機模型,下午準時趕到學校。遺憾的是,兒子那天並沒有取得好名次,麵對專程趕來的媽媽,孩子有點慚愧。安吉莉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禮物——書和模型遞給了兒子,然後用玩笑式的威脅口吻說:“小子,看到了嗎?這麼貴的書和禮物都買了,你要是敢因為一次小小的失敗就放棄,那我絕對饒不了你!”
兒子大笑著接過禮物:“什麼放棄呀!等著吧,下次第一名就是我!”這時,他已經完全振作起來了。
騰出時間陪孩子一起做孩子所熱衷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媽媽不明白這一點,一心一意“教育”,卻拉開了孩子和自己的距離,到了孩子成年的時候,兩個人竟然像陌生人一樣,無法對話了。如果你希望孩子養成持之以恒的品質,掌握其他與工作、生活相關的技能,你就要積極去參與孩子的活動,用你自己的興趣、可依賴性及獨特的指導,為孩子樹立榜樣。無論是每天在廚房裏忙碌的媽媽還是埋在伏案辛苦工作的媽媽都是最好的媽媽,最好的媽媽至少在孩子需要她的時候能一直陪在他身邊。媽媽的角色不應在孩子的生命裏隻是一個符號,她是孩子的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應該有共同美好的回憶來將他們緊緊相連。媽媽要盡量多陪孩子,多參加孩子的活動,對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隻有這樣媽媽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愛。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需要媽媽的陪伴的,作為一個母親,你也許可以錯過一個好機會、好工作,但是千萬不能錯過孩子的成長,因為那將意味著你錯過了孩子人生中的許多故事,許多風景。
三、沒有時間要擠時間陪孩子
一般家庭的主力角色都是父親,所以很多父親都會因為加班、陪客戶、趕方案而幾乎沒有時間來陪孩子。即便如此,作為父親也要盡量擠出時間來或者利用空閑時間多陪陪孩子,哪怕隻是簡單的聊聊天。再者,父親一般都是比較威嚴的角色,所以作為父親,在家庭裏一定要言而有信,對說過的承諾一定要及時兌現,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影響和表率。撫養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陪伴他走過童年的過程,當讓孩子感受到了你與他是在一起的,他才能更愛你,更輕鬆。有的爸爸因為工作等原因經常需要出差,孩子每天都在變,這樣很可能錯過他們成長的重要時期,這樣的話,爸爸如果沒辦法陪在孩子身邊就一定要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和孩子多交流溝通,讓他時刻感到爸爸的關愛。
“建言獻策”
為了更多地和孩子交流,長期繁忙的爸爸可以在休假的時候帶著孩子和家人出去旅遊,這個過程中可以增加和孩子的交流。這種放鬆的環境,可以培養親子感情從而彌補了繁忙的父親缺少陪伴孩子的機會。
你們的臉上能有點別的表情嗎
有這樣一幕大家常常看到,就是當孩子做了什麼自己覺得很了不起的事情後,會看看旁邊的父母,假如這時父母對他表示讚賞的微笑,他就會特別的高興。為什麼會這樣呢?對此,心理學家庫利給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臉色和反應來確定對自己的態度以及好壞評價,這時候別人的臉色就像一麵鏡子,他能從中看到自己,然後形成自我的概念,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鏡像自我”。
表情比語言更有說服力,無論是在表揚還是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的表情將會比語言更深刻地印在孩子腦海中。這些表情裏所涵蓋的態度孩子會全部接收到。孩子在不懂得說話時,就已懂得從父母的表情中接受信息。如果我們隻是擺出嚴厲的麵孔,也會令孩子對你卻步。當然,如果父母用溫風細雨來傳達信息,孩子也是全然接納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其實很大程度來自肢體語言。父母的表情、口氣和交談時的肢體動作傳達感情的程度決定了親子之間的溝通質量。
一、父母應重視表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際交往中,身體語言能比口頭語言傳遞更多的信息。我們用語言所傳達的信息不會超過所有信息的30%,而其餘70%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進行表達的。而在與年齡較小的孩子交往時,這種比重相差更加懸殊。據研究,在孩子語言能力沒有成熟前,父母與他交流時,這種非語言的表達方式能占97%的比重。
其實孩子對於父母的表情的敏感程度,遠遠超過了父母的想象。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讓父母麵無表情地看著六個月大、正在笑的孩子,結果,不一會兒,孩子就不再笑了。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更善於觀察父母那些語言之外的東西。因此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不僅要留意自己的身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適當地運用肢體語言,這樣可以強化父母口頭語言的使用效果。特別是對年齡偏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肢體語言可以使他們柔弱的心靈受到莫大的安慰,例如,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都會使他們覺得溫馨,具有安全感。
二、在生活小事上用肢體語言緩解孩子心情
如在一些日常的小事中,父母也可以利用肢體語言緩解孩子的心情。孩子想父母了,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時,可以把孩子摟在懷裏,臉貼著臉,緩緩地拍著他的背部,嘴裏可以輕輕地說些安慰話,孩子那顆驚慌失措的心會漸漸趨於平靜。同時,在和孩子談話時蹲著,讓孩子平視你,當他說話不著邊際時,父母都微笑著等他說完再發表見解,可以伴些手勢和麵部表情,使孩子覺得自己像大人一樣被尊重。或者和孩子玩遊戲時,調皮的孩子故意耍賴,父母要麼刮他們的鼻子,要麼摸摸他們的頭,再不然就親親他們……這時候孩子們開心極了,他們會圍著父母又蹦又跳,顯得異常的開心。總之,除了正常的語言交流外,父母給予孩子的一個適時的擁抱或者一個輕輕的吻,都可以很好地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可親可敬。而且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來說,當他們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一個嚴厲的眼神,也許比責罵更有效果。父母的一顰一笑,甚至同一句話使用的不同口氣,都可以成功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適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多給孩子一分關愛,父母們就一定會多收獲一分歡樂。
“建言獻策”
父母們千萬不要把在外麵受的氣帶回家裏,擺臉色給孩子看,應該讓孩子感到父母的表情是愉悅的、快樂的、友愛的、接納的,這樣孩子才會感覺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和嗬護,他在心裏才能感覺到安全。
我不是你們發泄的工具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又有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每個家庭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糾紛和矛盾。每個家庭都和諧美滿,這隻是美好的願望,卻是不現實的。每個家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難處和糾紛,但是家庭的糾紛不應該由孩子來承擔,假如每一個家庭都把糾紛最後轉移到孩子身上,這對孩子很不公平,也會讓孩子麵臨著危險和傷害。
有的母親在結婚的時候稀裏糊塗,和父親的感情並不好。因此對孩子有怨氣,沒有從心底接受孩子。勉強維持家庭的同時,父親母親都拿孩子當發泄工具,隻要稍不順心,就會拿孩子發火。還有的爸爸媽媽,脾氣不好,隻要心情不爽,就要打罵孩子出氣,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長大,體會不到愛,在心理上像孤兒一樣,很容易自暴自棄。我們建議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怨氣和不滿發泄到孩子的身上,而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出氣筒”。
一、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怨氣和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
作為成人,作為爸爸媽媽,為什麼要把兩人的怨氣和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這個問題,請父母們問一下自己,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是需要嗬護的,不要把成人的情緒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的發泄工具。當看孩子不順眼,總是發生拿孩子撒氣的行為時,父母就要沉下心回頭想想,自己真的愛孩子嗎?自己是如何在對孩子,孩子的反應又如何?其實孩子很簡單也很天真,而且很無辜,當孩子因為父母的怨氣和不滿受到傷害的時候,父母才來梳理彼此關係,恐怕為時已經晚矣。所以,不要為了逞一時之快,造成對孩子終身的傷害。
小超和小明都剛一歲半,他們的媽媽領著他們在樓下的花園一起散步,小明的媽媽看到小超很可愛,便捏了小超的臉蛋一下,也許是被捏疼了,小超大哭了起來,這下可惹怒了小超的媽媽,小超的媽媽於是抱著小超就到另外一邊玩,不再理小明的媽媽了。小明的媽媽一口氣咽不下去,叫來小明,讓他站在了花園中間開始大罵:“你怎麼搞的啊,怎麼這麼不聽話啊,你這個不知好歹的東西,對你好你都不知道的,還要惹我生氣。”本來在一邊玩得很開心的小明被媽媽拎過來罵,一臉茫然嚇得大哭了起來。可是小明的媽媽還是不肯罷休繼續大罵:“就知道哭,有什麼好哭的,醜得要死,這麼難看的人還不讓人碰呢,有什麼了不起的。”
一聽就知道小明的媽媽是在指桑罵槐。但是小明的媽媽為什麼要拿無辜的小明當出氣筒呢?這樣做會給寶寶帶來多大的心理傷害?小明的媽媽也許沒有想過,孩子是個人,他是有感受的,不是父母們對人或事不滿發泄的工具。
二、控製情緒,不要讓孩子成為“出氣筒”
不少家長很情緒化,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和藹又耐心,一旦心情不好就對孩子輕則大聲嗬斥,重則動手就打。社會競爭壓力大,父母們麵對工作的壓力、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候是夫妻間的矛盾,有很多煩惱無處發泄,這時弱小而又缺乏反抗力的孩子很容易成為不理智父母的“出氣筒”。如果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出氣筒”,那麼負麵影響很有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他們長大後常表現為暴力傾向,缺乏責任感,喜歡推卸責任,等等。作為成人,控製自己的情緒,避免因為情緒給孩子帶來“語言暴力”,避免讓孩子成為“出氣筒”,是每位家長應該修習的課程。
小偉的媽媽因為一點小事與丈夫起了爭執,心裏十分煩躁,兒子放學回家,高高興興地看電視,她心裏那股無明火不知道為什麼就燃了起來,衝著小偉一頓大吼:“你不做作業嗎?看什麼電視!”小偉被這突如其來的怒罵嚇住了,膽怯地說:“我作業在學校已經做完了。”小偉的媽媽火氣更大,對著小偉又是一頓吼:“作業做完你不知道去看書嗎?總是看電視學習成績怎麼會好!”小偉委屈地哭了起來。後來媽媽冷靜了下來,才意識到自己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