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孩子的意見,父母應該給予尊重(1 / 3)

不喜歡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我去做

人生在世,有很多無奈的選擇,有很多不得不做的事,即使是孩子最親愛的爸爸媽媽,也依然要強迫孩子做些不喜歡的事情。就拿吃飯來說吧,有的孩子不喜歡吃肉,有的孩子不喜歡吃青椒,不喜歡吃茄子,但是為了營養均衡,總得讓孩子吃。吃飯還是小事,還有很多關係到孩子成長和前途的事情,比如說,孩子不喜歡上學,但是在我們國家現在的條件下,不上學能自學成才或者家長自己教成才的人少之又少,不可能讓孩子不去學校。有句話說成功很難,可是不成功更難;成功難指的是成功的過程很難,而不成功的難指的是一輩子可能都要與不斷出現的問題較勁。雖然孩子是自己的心頭肉,但還是要逼孩子做一些他們不願意做的事,說是逼,其實也是有技巧的,對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抓住問題的本質,確認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否必要

家長們都希望兒女成才,在兒女的智力投資上不惜一切,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孩子不喜歡,壓力很大,但是家長覺得是為孩子好,一直堅持下去,還有些父母節衣縮食,給孩子上各種特長班,為的是讓孩子有特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孩子的特長是什麼?他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很多家長對此很盲目,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上這個挺好,就直接送自己的孩子過去。想到一個什麼東西好,就想給自己的孩子試試,完全沒有想過孩子的喜好和個性。孩子沒興趣學習,父母隻是管教去強迫他們,這樣孩子是更學不好的。沒有天賦,沒有興趣,即使技能學會了,那麼永遠隻是掌握了技能,不可能有未來的發展性,不但達不到特長教育的目的,反而傷害了孩子對於真正的藝術的理解,然後嚴重影響到孩子對學習、對生活、對父母的態度,是得不償失的。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的父親就深諳抓住問題本質的道理,讓鈴木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小提琴,成就了一代藝術家和教育家。

鈴木鎮一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的父親在鈴木上學時,這樣對他說,“我不對你要求太高,隻要你每門功課考60分就行了”。當時日本的升學競爭非常激烈,所有的家長都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父親的話讓鈴木非常詫異,因為分數的壓力使得他自己都認為必須取得好成績才行。“60分怎麼不可以呢?”爸爸反問道,“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就表示合格了呀。你想啊,工廠的產品合格就可以出廠了。既然你已經合格了,你就沒有必要再在這些方麵浪費你的精力了。考了第二名還非要考第一名,考了90多分還非要爭100分,考了一次100分就非要次次都考100分。我的孩子啊,求知是人世間最大的歡樂,倘若你總是把精力放在考試的分數上,求知不就變成一種無盡的苦難了嗎?”聽了爸爸的話,鈴木一下子感覺輕鬆了很多,可是又感覺有些不妥,便忍不住問道:“爸爸,如果這樣學習就太輕鬆了,那麼空閑的時間該做什麼呢?”“至於其他的時間嘛,你就牢記爸爸的話:其他時間用來博覽群書,把求知的歡樂還給自己。”爸爸的話像一枚大鋼印,深深地印在了鈴木的心裏。從此,鈴木便按照父親的教導,不再把全部的精力花在做功課上了,學習成績保持中等。他把剩下的時間都用在了課外閱讀上,因此,他讀過的課外書是全班其他同學的十幾倍,並且從中體驗到了其他同學都沒有體驗過的學習的無窮盡的愉悅。他還在父親的鼓勵下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小提琴學習,十幾年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和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後來對自己的學生說:“看問題要看本質,科科考100分不代表著如何如何厲害,人應該把精力和能量放在自己擅長而且喜歡的東西上麵。”

二、對孩子不得不做的事情,家長可以利用普雷馬克原理

對於孩子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普雷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可以幫助爸爸媽媽來應對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普雷馬克原理是怎麼回事呢?通俗一點來說,就是用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來做強化物,強化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說,為了能做一件我們喜歡的事情,我們會願意去做另一件不喜歡的事情。實際操作中,遇到孩子不喜歡做但必須做的事情時,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首先要完成不太喜歡做的事情,才可以去做喜歡做的事情。朱女士就是這方麵的高手:

朱女士剛滿三歲的兒子迷上了吃零食,巧克力、薯片、QQ糖等常常抓在手裏吃,結果到了吃飯時間,往往飯菜吃不了兩口。朱女士曾經嚐試過不給他吃零食,可他總是大哭大鬧,弄得家人、朋友反而都來勸說,甚至背著偷偷給他吃零食。弄得朱女士進退兩難。

後來朱女士給兒子定下規則:必須先吃好飯(不太喜歡的事情),才能吃到零食(喜歡的事情);如果不吃飯,就沒有零食吃。並且嚴格實施這一規則,也說服了家人、朋友和自己堅守規則,開始幾天,孩子也在哭鬧,朱女士監督著,讓所有的人絕不能“屈服”於孩子的眼淚和吵鬧。孩子鬧了幾天,見到沒人可憐他,為了吃到喜歡的零食,隻好乖乖吃飯,經過三個月,終於形成了良好的吃飯習慣。

“建言獻策”

需要特別提醒家長,普雷馬克原理的使用是有一定限製的,首先普雷馬克原理不能倒過來用。例如,你不能告訴孩子:“如果你能保證好好吃飯就可以先吃零食。”因為這樣的後果常常是孩子繼續吃零食不愛吃飯。其次普雷馬克原理的使用要有節製。過猶不及,普雷馬克原理使用過多會使孩子在做不喜歡的事情之前,都向父母講條件,影響自控能力的發展。

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你們沒完成的心願

孩子們總會覺得夢想是有無窮的魅力,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也會牽引他們為了夢想而更努力地生活。心理學家說夢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所以,當父母鼓勵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時,孩子就會更有動力,即使日後麵對困難也會自己想辦法去克服。可是,如果是父母沒有完成的夢想,把沒有完成的心願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們就沒有那麼興奮和快樂了。很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條件限製,有沒有滿足和達到的願望和目標,這種未完成的願望一直潛藏在父母的心裏。當自己有了孩子後,父母就會潛意識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便會用給予來補償自己曾經未竟的心願。實際上這是在“設計”孩子,補償自己,父母們自己追求不到某樣東西,滿足不了內心的欲望,他們就不再去追求原來的目標了,而是試圖用替身來代替自己去追求,假借它去造成一種“實現夢想”的假象,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這種心理便叫作“代償心理”。讓孩子完成自己未完的心願,這不是愛孩子,而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孩子是弱勢群體,爸爸媽媽照顧了他們,他們也愛爸爸媽媽,他們對父母強加給他們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沒有用之後,便變得軟弱消極,折磨自己,這難道是我們期望看到的嗎?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開心健康成長,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避免產生“代償心理”呢?

一、體察一下自己的心態與情緒

父母可以相互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強加給孩子自己未完成的心願,相互檢查之後,也自我檢視一下,是否存在著“代償心理”,如果存在,那麼應當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在親子溝通方式上也需要做一些調整。豐富充實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支持體係和心理安全感,處理生活中沒有處理好的矛盾,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的愛好,堅持自己的夢想。爸爸媽媽們要適時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讓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夢想,而不是以你的夢想為夢想,記住:他不是另一個你。

童童每天要練習兩個小時鋼琴。她媽媽總說自己小時候很喜歡音樂可卻苦於沒有那樣的條件,現在有了條件無論如何也要讓童童去學習,以免長大後會有遺憾。童童從三歲就開始學習鋼琴,每天放學後媽媽都會接她到鋼琴教室練習兩個小時,周末的時候,經常整天都是在練習鋼琴,這樣下來,童童基本沒有多少休息時間,她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也不能看看動畫片。她反抗過很多次,經常裝肚子痛,扯著嗓子對媽媽大喊不喜歡鋼琴,或者故意亂彈鋼琴,這些反抗都沒用,最後她隻好默默承受了,但是,她的性格卻越發內向和軟弱起來。但沒有任何音樂天賦的童童進步甚微,老師不滿意,媽媽也不滿意,童童自己也不開心,慢慢地她厭倦鋼琴,討厭鋼琴。

事例中童童的媽媽就是有“代償心理”的媽媽,是一個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而犧牲了孩子自由選擇權利的媽媽。生活中,這樣的媽媽不是少數,她們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使他們的童年因為背負了大人給的重負而喪失很多快樂和輕鬆。

二、尊重孩子的個性,與孩子多溝通

“代償心理”是媽媽把自己的願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行為,但是這種心願並不一定是符合孩子的個性。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來完成自己的願望是不公平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嗬護也是出於“代償心理”,例如,小時候沒有被好好照顧,就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強烈嗬護的心情。給很多孩子不需要的東西,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下文中小雅的媽媽和小雅就在照顧和被照顧,期待與被期待中產生分歧,媽媽沒有尊重曉雅自身的個性,造成了小雅內心的困擾。

小雅的媽媽小時候物質匱乏,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所以媽媽希望自己能給女兒最好的一切。媽媽給予小雅大量的美食和漂亮的衣服。小雅並不是很喜歡美食和衣服,隻是小雅為了不讓母親傷心,每天穿著漂亮的衣服,吃媽媽給的美食,吃成了150斤的大胖子,同時,小雅的母親希望小雅是個活潑開朗、外向積極的女孩。可是小雅自己卻希望自己是內斂而沉靜的樣子,兩個人的期待有了分歧,當她覺得自己因為體重已經開始自卑和不快樂時,她拒絕了母親的美食和衣服,並開始與母親溝通,終於讓母親理解了自己的想法。

父母要克服“代償心理”,就必須建立這樣的意識:因為自己的願望而置孩子自身的需要於不顧,這是父母自私的一種表現。父母雖然對孩子的一切負有責任,並不表示父母有權利指揮孩子。尊重孩子,也是你為人父母的權利。假如孩子反對了父母仍然堅持己見,不顧孩子的感受和權利,這樣必然會導致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建言獻策”

如果父母們發現自己被“代償心理”蒙蔽了雙眼,那麼就請回想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比如,“小時候,我也討厭媽媽把她的想法強加給我。我不喜歡爸爸給我壓力。”在這種回憶中,尋找教育的捷徑。

我為什麼不能多玩一會兒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渴望能在學習之餘多玩一玩,其實遊戲和玩耍,的確有很多能促進孩子成長的因素,遊戲能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得到良好發展。但現實中,家長們出於種種考慮,並沒有將孩子多玩一會兒的需要放在心上。玩耍可以教會孩子很多東西,孩子在玩耍中認識和感知世界,在玩耍中學會語言交流,懂得人際交往,懂得與人配合,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同時,玩耍還能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模仿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甚至還可以開發智力,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協調能力。所以我們經常說,在很多情況下,“玩”其實就是“學習”。那麼,如何順孩子的意,讓孩子多“學習”,而又不會讓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呢?家長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一、感受孩子想要玩的渴望

玩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渴望和需求,玩耍除了能讓孩子在遊戲中交流感情,還能讓孩子在其中獲得眾多的情感體驗:幸福與快樂,激動和緊張,同情和寬容等,就是說在模擬的世界裏成長,漸漸塑造更豐富的感情。此外,戶外活動也是很重要的。孩子本應是屬於自然的,在大自然中嬉戲才會讓孩子體會在家中無法體會的情感,世界也更開闊。父母應讓孩子多多和他人接觸,遊戲,這樣也是一種豐富孩子情感的好辦法。與他人交流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邁出第一步。小熊這份很渴望與人交流的心並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

一年前,因為爸爸媽媽調動了工作,小熊一家搬到了深圳。一年裏,小熊隻能看到學校到家這一路上的“風景”。因為爸爸媽媽從不允許他到外麵去玩。記得剛轉到新學校的時候,交了不少新朋友,本來他們約好周末一起出去玩,可爸爸媽媽卻不同意,久而久之,朋友們便不再約他了,甚至開始疏遠他。在學校裏,他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大家都以為他清高,從不接受別人的邀請。他們不知道,其實是他的父母不同意。後來,因為小熊的性格越來越內向,參加集體活動的次數越來越少,老師不得不介入其中,通過一番思想工作,爸爸媽媽終於讓小熊和同學們一起玩了,小熊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小熊的爸爸媽媽壓抑孩子親近自然、渴望交流的天性,不讓孩子出去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怕影響學習,二是擔心安全問題。我想,這也是大多數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出去玩的理由。關於玩耍影響學習,這點我們已經在前麵論述過,適度的玩是可以讓孩子更健康,更快樂以及更合群的。而玩的安全問題,父母平時做家務時就可以從點滴教孩子關於水、火、電的一些安全知識。這樣讓孩子對安全開始有所了解,有些事雖然不用他們做,但卻一定要讓他知道其中的過程,以便遇到緊急情況,孩子可以安全地發出警告。

二、和孩子一起玩

想要讓孩子玩得開心,玩得安全,其實最好的辦法是父母們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一起玩遊戲,尤其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家中模仿幼兒園的教學模式,設置一些特殊的“遊戲角落”,布置玩具。其實玩具並不一定非要是高科技,多麼精致,父母完全可以在家裏廢物利用如舊衣服,紙盒子等都可以經過一些改製變成孩子的玩具,玩遊戲的時候可以變身各種角色創造更多的效果。比如,小紙盒子可以做小火車、小房子,舊衣服可以改成娃娃、雲彩……孩子如果真的進入了角色,他們的想象力比大人都強很多。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動手能力提高了,情感也更豐富了。

三歲的貝貝喜歡自己玩,她常玩的遊戲包括過家家、打扮洋娃娃、學媽媽出門去上班等。貝貝的媽媽一開始很高興孩子會自己玩耍,不會打擾大人。但有一次媽媽仔細觀察貝貝的遊戲模式,赫然發現她反複模仿和演練的竟是媽媽的日常活動:買菜、做飯、梳妝打扮、電話聊天、匆匆忙忙出門去上班等,甚至會邊穿衣服邊拿東西,嘴巴裏還會忙不迭地喊著:“來不及了!來不及了!貝貝再見!要乖……要聽話……”孩子惟妙惟肖的動作、表情,令平時忙碌的媽媽啞然失笑,孩子竟然從遊戲中體驗到照顧他人、安排事情的樂趣。媽媽常常看貝貝玩,有時貝貝也會邀請媽媽一起玩,媽媽很配合,兩人玩得可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