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獻策”
孩子是最無力保護自己的人了,因此,他們需要爸爸媽媽的嗬護和照顧。成年人的問題需要成年人自己來解決,不應該把孩子當作“出氣筒”。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但他們同時也是家裏比較弱勢的群體,如果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家庭糾紛的犧牲品,那隻能說明這樣的父母也不夠稱職,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說的事,你們能不能認真地考慮一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時刻注意聆聽孩子的說話,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當他在電話裏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我想和朋友去郊遊。”你在外麵一時沒時間和他討論,我們也要告訴他具體安排:“現在媽媽時間不夠,回到家,媽媽和你討論,好嗎?”經常忽視孩子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父母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使孩子可以真實地表達自我,與自己有更好的溝通和交流。父母對孩子的表現或者他們的活動表示感興趣,他們會非常高興,這樣不僅打開了你和孩子之間溝通的心靈之門還會讓他們增長信心,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父母對孩子多照顧關心,多給他們機會表達自我,孩子就會非常願意和父母在一起,讓親子親密無間。
一、尊重孩子的說話權,做會“聽話”的父母
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十分關愛,可在真正做孩子的“聽話”父母上,很多父母都是不及格的。據調查表明,70%以上的父母承認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學習和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向爸爸媽媽訴說,爸爸媽媽不讓孩子把話說完,直接用成人的判斷標準給予“阻擊”,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斥責孩子,孩子隻能將話咽回去,需要交流的事隻能藏在心裏。爸爸媽媽們一方麵覺得孩子的心思難猜,另一方麵,根本不讓孩子把想說的話說完,把想說的事情聽完,偶爾有耐心聽完孩子說的事情,又不會把事情放在心上,這不僅讓孩子感受到失落,更讓孩子感受到不受重視,在家裏沒分量,沒地位,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沒有好處。
露露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最近,張老師發現露露變了。露露以前活潑開朗、上課積極發言,現在卻變得沉默寡言,總是一個人發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老師經過細心地了解,才知道了露露不愛說話的原因。露露以前是個很活潑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都會把學校發生的趣事說給媽媽聽,可露露的父親是個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露露身上,希望露露將來能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因此,媽媽對露露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他們覺得露露說這些話都沒用,簡直是浪費時間,因此露露興高采烈地說話時,父親總是會打斷她:“整天隻會說這些廢話,一點用也沒有,你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多好,快去做作業!”
一次露露說班裏發生的一件事,正說得興高采烈時,父親說:“說了你多少次了,讓你別說這些廢話,你還說,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嚇得露露一個字也不敢說,回到自己房間裏去了。慢慢地,露露在家裏話越來越少了,每天放學都悶在自己的房間裏,因為父親也不讓她出去玩,漸漸地,她的性格也就變了。
從露露的情況來看,爸爸媽媽對露露想要表達的願望置之不理,心裏隻想著露露的學習,如果露露的爸爸媽媽能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耐心,不急於打斷孩子的話,露露的欲望得到了滿足,以後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樂於向父母傾訴,父母就可以根據露露所遇到的事情給予露露指導和支持,這樣露露才會開心和幸福,而不是像例子中的那樣,性格越變越內向,話越來越少。因此,做“聽話”的父母,不打岔、不否定、不責備,以便孩子可以暢所欲言,也便於媽媽看清孩子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上才能創造更多與孩子交流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需要有個會“聽話”的父母來傾聽。尊重孩子的說話權,積極“聽孩子的話”的父母,才能夠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親子之間才能良好溝通,建立和諧的關係。
二、從生活小節上重視孩子
從生活小節上重視孩子,對孩子所說的事情表示尊重,會讓孩子覺得受到了重視,提高他內心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比如,周末帶孩子出遊,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年齡大一點可以問“你想去哪裏”,年齡小一些,可以這樣問“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水族館”,給他選擇的範圍,讓他自己做出選擇,會增加對自己的信心;當孩子提出想做的事情,耐心傾聽。如果實在無法實施,老實告訴他,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對於孩子的請求,可以通過家庭的投票,民主會議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感受到重視,也讓孩子在民主的協商當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建言獻策”
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施展自己的才華,在家中最醒目的牆麵上張貼他的作品或者榮譽。在櫃子上為孩子做個陳列架,陳列他的小製作。榮譽感最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建議想要提高孩子自信心的家長試一試。
我隻想做我想做的那類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是人最渴求的方向,執行並實現夢想,是人在這個世界上活過一回的最鮮明的證明。著名詩人紀伯倫說:“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願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願望的人。”當孩子有夢想,便會在學習、工作的過程中創造不輟,並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曾經有人對愛迪生、畢加索、達爾文等成就卓著的人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這些人在小時候都有一個五彩繽紛的夢,而他們終生所努力奮鬥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所以說,沒有夢想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也不會有很大的作為。因此,爸爸媽媽們在聽到孩子說,我要做什麼樣什麼樣的人時,一定要支持孩子的想象,嗬護孩子的夢想,讓他在自己願意為之奉獻的夢想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要將實現自己夢想的希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這樣不僅會加重孩子的負擔,還會扼殺孩子自己的夢想,從而每天在壓抑中帶著不情願去完成父母的夢想。
一、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是父母喜歡的事
每個人都是不盡相同的,唯有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做出最好的成就。不要相信一個孩子成才是通過某種公式複製出來的,每個孩子獨特的優點就是成功的源泉。
一個人的快樂和他能否做他有興趣的事情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美國曾經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進行了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得出結論:追隨自己的興趣並不斷地挖掘自身潛力,這樣的人不但更容易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正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們會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是他們不能從這件事情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從中獲得終生的幸福和快樂。真正的成功是讓孩子去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做父母喜歡的事情。每個孩子的路都應該自己去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父母也不例外。
劉麗是一名數學老師,但是她從來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學好數學,而是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劉麗的大女兒喜歡看小說,於是劉麗每周都會到書店挑選有意思但是也很有教育意義的書給她看,現在她的大女兒已經看了上千本書,而且語文成績總是滿分。劉麗的小女兒喜歡畫畫,於是劉麗就手把手教她如何用電腦繪圖上色,並且把畫出來的作品印成彩色的明信片,作為禮物送給親友。現在她的小女兒獲得了很多畫畫比賽的獎項,成為了學校的美術明星。
如果每個媽媽都能像劉麗一樣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也許這個社會就會多很多各行各業的能人。每個孩子自身都有著巨大潛能,但很多都在父母的壓製下沒有發揮出來。誠然,幫助孩子發展一項愛好是很好,但是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如果他並不願意去學,那麼這些課程對他來講就是很折磨人的一件事情了。
二、相信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成為想成為的人
每個孩子身上都具有巨大的潛能,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嚐試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想著盡力去做好,做成功。孩子在自主奮鬥的過程中,才華和潛能也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關鍵在於父母要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潛能。隻有這樣,孩子的才能就可以發揮到最大。作為父母,我們不可以對孩子的興趣橫加幹涉,也不能區分對待。不要因為孩子的愛好是彈鋼琴就熱烈支持,而孩子喜歡美容美發就強烈反對。因為即使在普通的服務行業中也一樣可以培養優秀的能工巧匠,如飲食行業中的名廚、美容美發中的名師、服裝行業中的設計師等。他們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長經曆表明:發展自己的興趣,早晚有一天會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孩子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有他的想法、他的情感、愛好和興趣,他為何非要按照我們給他設計的路走?孩子,我們可以給他愛,卻不可以給他思想。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強行的後果,不僅把學習變成了負擔和折磨,也摧殘了他的身心健康。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想做的那類人吧,相信孩子的選擇,孩子一定會覺得幸福的。下麵兩個案例,同樣是學棋,一個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而另一個是父母的選擇,結果如何呢,相信這兩個對比的案例能讓家長明白尊重和自由的重要性。
案例一:
國際象棋大師謝軍在十二歲那年,麵臨著要麼去棋隊要麼繼續上學放棄下棋的選擇。她想上學更想去下棋,因為隻有她自己知道,隻要往棋盤前一坐,她就會無比的暢快、興奮。而媽媽,這位畢業於清華大學自控係的電子工程師,為獨生女兒考慮更多的是她的學業和前途。作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媽媽,既不願因家長幹預斷送一個確有天才的棋手,也不願女兒為此耽誤一生。於是,母女間進行了一次很嚴肅的交談,那時謝軍才十二歲。“你很喜歡下棋,對嗎?”小謝軍看著媽媽,從沒見媽媽這麼嚴肅過,有點兒害怕,但依然點點頭。“那好,不過你要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你選擇了下棋,今後,就要對自己負責任!”
試想,如果當年媽媽硬逼著謝軍讀書,壓製她對國際象棋的愛好,那麼,現在謝軍也許會坐在大學的教室裏,而我國就會少了一位出色的棋手。
案例二:
大學時,我才接觸到圍棋,非常著迷。我努力鑽研棋藝進展神速,在學校小有名氣,曾想把它當作終生從事的職業,卻無法如願。工作這麼多年,我自負的,不是自己的專業,而是自己的圍棋水平。有了孩子,更想把他打造成國手。他的母親和我一樣,也渴望如此,並竭力支持我。兒子五周歲的時候,我就讓他學圍棋。一年不到,定為業餘一段。棋校老師給他的評語是,記憶力超好;幼兒園老師也說他是班上記憶力最好的孩子。這對我們是多大的鼓舞啊。我們想方設法給他找了本地最好的圍棋老師。給他買了大量的圍棋書,他還不識字,我就先看書,自己看透徹後,再一題一題地講給他聽。他和同學下棋時,我坐在旁邊。一手一手地記棋譜,回來給他複盤。他媽媽也利用出差的機會去了北京,考察了馬道、葛道和聶道,甚至都給他將來到北京學圍棋選好了道場,找好了住的地方。我們的用心可見一斑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像我們所預想的那樣順利。慢慢地,我感覺出他沒以前那樣投入,好像有些厭倦了。學棋,對他來說,仿佛就是應付我和他媽媽的差事,是任務,是別人強加給他的責任,而不是他的樂趣和愛好了。我們並沒因為他的這些情緒而改變方法,仍如往常一樣,不管他有多累,每晚至少學一個多小時圍棋,休息日時間就更長。這樣又持續了幾個月。一天,他在棋校下輸了一盤不應該輸的棋,我非常惱火,回來後,我又給他加課到十一點多,直到他困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才讓他上床。上了床,他並不睡,坐在床上,想心思。忽然,他開始抽泣,繼而放聲大哭,無法自抑,聲悲意切,十分的委屈、無助和茫然。長這麼大,他哭過很多次,從沒這次哭得深切和淒然。我和他媽媽又哄又勸,好不容易才讓他平靜下來,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他不想學圍棋了,你們這樣考我圍棋,考得實在太狠了,我真的受不了,覺得好累……他的淚水又止不住地流下來了。
等他睡後,我和他媽媽商量,以後再不能這樣要求他。他要是真的死活不肯學的話,大人也沒轍。學還得讓他學,隻是對他的態度上不能這麼強硬了。
假期,老師又開了幾個小班,上小課,問我們上不上。我問了兒子,當著老師的麵,他說,讓我先考慮一下,考慮一會兒後,他小聲地說不想上。再問,他仍然堅持。聲雖小,卻非常肯定和堅決。有了上次的風波,我也不敢強求他,隻得作罷。
因為和棋校校長相熟,我就找他偶爾給兒子補補課,可是他沒去兩次,下次再騎車到棋校找校長補課,哪怕是到了棋校門口,他也會毅然地從車上跳下來,說什麼也不肯進去,那勁頭,真有點視死如歸。
我有時,就故作輕鬆,和他開玩笑,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學圍棋,可他的話讓我大跌眼鏡。他說,你以為每個人都像你那樣喜歡圍棋啊。隻有你覺得圍棋有意思,不是我,我覺得圍棋一點意思也沒有,我在圍棋裏麵也找不到快樂。
仔細想想,當初如果讓他學圍棋時,隻當作愛好,對他沒那麼高的要求,或許會好得多。我發現,圍棋,如果讓他偶爾玩玩還可以,真的讓他當作最重要的事,當作一生必須要做,必須要做好的事,他就不情願。的確,對他來說,他更加喜歡畫畫、科學實驗、聽故事等;做個手工,“發明”個什麼小玩意,練一套自己編的“武術”,做個魚鉤、去河邊釣魚……這些事,反倒能讓他沉醉其中,快樂很久很久。
“建言獻策”
父母們一定要支持孩子幹他最喜歡做的事情,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嚐試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想著盡力做到最好最出色,也最容易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的才幹。如果作為父母,我們也不了解孩子的興趣點究竟在哪方麵,可以讓孩子先針對一項課程盡力學三個月,然後再讓他自己決定是否願意去學。作為父母,這時我們要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然後幫助他們朝著感興趣的方向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