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孩子,我的心事爸爸不知道
在某一個階段,父母們可愛的女兒進入了青春期。於是似乎在突然之間,曾經那麼活潑開朗的女兒變得總是悶悶不樂、平時喜怒無常、神神秘秘、情緒波動很大,甚至還有一些自戀。那個甜蜜溫柔的小公主變得刁蠻任性,成了家裏“最難對付”的人——她有一顆脆弱而驕傲的心:一方麵表現出強烈的自尊,為一點小事就感覺受到傷害;一方麵又經常陷入矛盾中,舉棋不定,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母親憑借著女性的本能,能了解到女兒的心事,但對於多數父親來說,這可真是一段難挨的時光——我們的小公主不再與父親親近,常常一個人躲起來,其實,此刻女孩也不輕鬆,她的心裏也充滿了疑問:為什麼我的身體會有變化?我會變得難看嗎?我會變胖嗎?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應該怎麼辦?我應該說出心裏話嗎?這會不會打亂我們的關係?他們喜歡我嗎?……
這個階段的女孩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經曆月經初潮。
月經初潮往往是女孩的成人儀式。在中國,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齡是十三歲左右,但相當一部分十一二歲就來了。月經初潮標誌著女孩要對童年說再見,進入成熟的女性時期,然而這個轉變並不簡單。女孩對此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女孩認為這是值得自豪的事,有的卻認為這很羞恥,也有的女孩持無所謂的態度。但這也是家長擔心的:寶貝女兒會怎麼看待這種變化呢?她是否可以接受自己的這個變化呢?這對於青春期的女孩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二)情緒多變。
青春期的女孩是猜不透的,她們情緒多變,剛剛還是萬裏晴空可能轉眼就烏雲密布。但如果事情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或者有人讚揚她,或者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她的壞情緒可能又立刻消失了。父母也常會感到女孩子的情緒多變,難以控製。對此,父母可以悉心教導,言傳身教,有了父母的教導會幫助她們盡快度過這個情緒多變期。
(三)迷戀異性。
這個時候的女孩還會開始迷戀一些異性,迷戀的對象可遠可近,可能是身邊的老師、同學、朋友也有可能是明星偶像等。看似不正常的行為實際上對青春期女孩來說很重要,這種行為的展現滿足了女孩對完美的渴望。
一、協同母親引導女兒順利度過人生的重要階段
青春期的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女兒一般羞於向爸爸提起,聰明的爸爸可以與媽媽協同“作戰”,觀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聯合媽媽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提早將這些“公開的秘密”告訴女孩,告訴她這件事的意義,以及做好相應的身體和物質上的準備。與母親與孩子的“親密無間”相比,父親與孩子在相處中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因此,在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中,不論是對男孩還是對女孩,父親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因為父親與孩子的距離使孩子在與父親的交流中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身份。父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上應該多溝通,達成一致,不要依賴學校教育或者認為孩子自發自覺地“無師自通”,因為也許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不精確和不完整的,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我們應盡量避免。
二、正確對待女兒的“迷戀”行為
女孩子的迷戀行為一旦很狂熱會很令父母擔心,怕她的感情被人騙,怕她因迷戀對象的缺點而盲目地否定自己,也怕她真的付出感情而受到傷害。實際上,女孩子的這種迷戀行為是成長過程中非常正常的一個階段現象,這種行為往往會給女孩留下受傷害或幻想破滅的記憶,當她們長大回憶起會覺得天真幼稚。對待女孩子的迷戀行為,父母要耐心對待,理解她們,萬不可妄作評斷或給予嘲諷,這樣才能讓女孩子看清現實情況,並能分清理想與現實,也能承受住失望和一些傷害。
一位爸爸這樣講述女兒崇拜偶像的經曆:
我的女兒佳佳在她十四歲那年,忽然迷戀上了她好朋友的哥哥——一個正在讀大學的男孩子。每個周末她都會想著法子去找好朋友玩,目的隻是想更接近她迷戀的男孩子。我很不喜歡她的那個偶像,因為他吸煙、喝酒、打架,而且根本不像個學生。但我的女兒當時看不到這些,她隻能看到他完美的一麵。我並沒有刻意阻止女兒每周末的行為,而是想讓她自己發現真相,一次偶然的機會,佳佳竟發現她的偶像是個酒鬼,而且時常喝得爛醉如泥。發現了這些之後,女兒回家後大哭了一場,並且隨後的幾周總是一個人待在房間裏,但最終時間讓她恢複了往日的歡笑。我真慶幸,佳佳僅僅是情感上受到了一定的挫折,而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建言獻策”
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對於女孩的教育,父親的作用絕非是可以忽視的,而且隻有父親與母親合作,互相取長補短,才能保證孩子健康地成長。
我是男孩子,我的心事媽媽不懂得
許多母親憑本能就知道女兒的心思,但是卻覺得兒子難以理解。的確,從生理上來說,由於男女生理結構及頭腦發育等方麵的差異,男女會體現出很多不同。男女在出生時的體形就有差異,男嬰平均比女嬰重10%,這就造成男孩生來就比女孩更健壯。另外,男孩的男性荷爾蒙要比女孩的女性荷爾蒙高,因此,我們發現男孩的精力更旺盛,而女孩則大多顯得更安靜。在女孩大腦中負責處理複雜感情(比如憂鬱或幻想)的區域更發達,相對而言,男孩的大腦中負責處理簡單感情(比如憤怒)的區域更發達。正因為如此,女孩通常會表現得更加善解人意,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把問題考慮得很周到。相反,男孩更容易在鬥爭中被激怒,表現得更加直接和對抗,他們經常會放棄口頭表達而選擇肢體動作來解決問題。
男孩與女孩,最明顯的是性別差異,父母因此要因材施教,根據男孩子的成長特點和心理特點進行不同的教育。尤其是母親,要善於理解兒子,不要認為孩子的粗放頑皮和暴力幻想是不正常,而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讀懂孩子的心聲。
一、母親要學會理解男孩不受控製的天性
好動、喜歡冒險是男孩的天性,男孩好像是天生就喜歡冒險,不帶有任何理由。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來滿足自己好動的渴望。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男孩,他喜歡從上麵的地方往下跳。他喜歡把自己藏起來,讓全家人找不到他。他會嚐試所有沒吃過的東西,不管是否是食物,甚至是藥片,他都會往嘴裏塞。他喜歡玩火,喜歡玩小刀。他會故意惹怒老師,看到老師很生氣的樣子,他會表現得很開心。當男孩長大,有了自己的玩伴之後,他還會喜歡上一切富於冒險性的事物,他們喜歡玩滑板,喜歡去郊外的山穀蹦極,喜歡在海上揚帆滑翔,甚至會熱衷於飆車!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得好:任何一個男孩,在他小時候一定或多或少受過外傷,如果一個男孩在小時候沒有受過傷,那簡直是個奇跡。也許正因為如此,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寫道:“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製對付的。”男孩的冒險,是一種天分,需要媽媽用幾分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大多數的男孩為了冒險,甘心被摔跤,被挨打,這樣的一種勇敢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他們喜歡搞破壞,會把電動汽車拆得亂七八糟,這種創造能力也很值得肯定的;他們也許是為了自己的朋友,通過打架的方式來替朋友討回公道,最後總是傷痕累累,這樣的正義感也很值得肯定的。既然對男孩的行為感到無可奈何,那就來欣賞他吧。因為男孩除了冒險之外,還有一股英雄情節,這一點讓喜好冒險的男孩顯得尤為可愛。男孩天生是個“小冒險王”,他們崇拜英雄,喜歡競爭,這是他們的天性,因此對於孩子的破壞和“英雄”行為,母親要從他們的天性出發去理解,去引導,而不要一味責備。
二、母親要學會與男孩子談心
男孩子有了心事,更傾向於自己解決問題,不願與家長溝通。這就很容易使母親錯過教育男孩的機會。媽媽們有時會注意到,兒子有時候顯得很煩惱。但他看到她關懷的眼神,什麼都沒說,擦肩而過,徑直進了自己的房間。如果女孩子生氣或有了煩惱,可能會撲進母親懷抱,哭訴自己的心事。男孩子則一般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願顯得“嬌氣”。對待男孩子這種比較“內向”的表現,母親應主動和男孩談話。當然,我們不能直愣愣地問孩子,是不是有心事,因為這不是男孩子的表述方式,他很可能就答複您短短的一句話:“沒有什麼。”母親可以先從一些非常特殊的問題問起,使得沉默不語的男孩開口說話。比如,“最近的體育課,你們學習了哪些技巧?”這樣的問題,比較容易讓男孩打開話匣子。一位心理學家指出:“一位幫著兒子修理自行車的母親,在隨意交談中了解的情況,可能比在飯桌上當麵質問了解的情況更多。”如果孩子不願意談起令他煩惱的事,最好在參與某項活動中婉轉地接近話題。
“建言獻策”
對於孩子的性別教育,父母要采取合理適度的方式。千萬不可以嘲笑男孩子哭也不要批評女孩子性格風風火火。隻要他們有值得肯定的好品質,父母都要給予鼓勵,鼓勵女孩的勇敢和細心,鼓勵男孩子的溫柔體貼,使其人格更好地發展。
給我的愛,你們有條件嗎
當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要忘記孩子出生之前我們對他的所有期待。即使他在很多方麵不符合你們的想象,或者你原本期待的是個男孩,或許她到來得比你預想得要早,因而顯得尤為脆弱;或者已經查出具有某些先天生理障礙。人可以改變世界,但無法拒絕命運的賜予。父母們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被愛所征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小生命可以讓他們迸發出那麼多的愛。每當看著孩子時,他們會驚訝於自己的內心充盈著一股原始而深刻的力量,如波濤般翻滾不休。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對於生命,對於愛的敬畏會慢慢被勞累所磨平,漸漸忘記了愛的原本和忘我,變得嚴格而苛求,告別想象中的孩子,無條件給孩子安全和照顧是每位為人父母者所必須要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