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獻策”
不要指望能徹底填平代溝。代溝也有其積極的一麵,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它需要家長采用恰當方式,運用智慧,與孩子和睦相處,讓孩子健康成長。
這些話你說過嗎
教育孩子,是一個複雜而係統的工程,孩子知書達理,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的不懈努力和付出,需要家長從日常的細節開始做。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要思量。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中,校長小林先生對作者說過一句話:“你真是個好孩子。”正是這句看似普通的話,改變了作者的一生,她從中獲得了彌足珍貴的肯定和鼓勵。而類似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
小彰,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很努力學習,最後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但他的同桌好像輕輕鬆鬆就考了第一。小彰回家後,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是,為什麼我總比他考得差?”媽媽真想告訴他,人的智力確實有分別,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人靈。但她知道,如果說了,孩子也許就此認為自己是個愚笨的人。為了讓孩子能平複受傷的心靈,母親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在旅行中,這位母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她指著海上的海鷗和灰雀對兒子說,你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鳥兒,當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兩三下翅膀就飛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上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它們。小彰很受鼓舞,一直不斷地努力,終於以第一的成績考進了重點中學。
父母們,看了上麵的案例,您是否想到了什麼?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在言語中選擇孩子最喜歡聽的話說給他聽呢?我們說的話裏麵是不是有讓孩子受到打擊,受到刺激的話呢?這需要我們在每日的言行裏去檢查和反思。
一、激勵孩子的話,可以多說
人是感性的動物,喜歡被愛、喜歡被理解。孩子尤其如此,因此,激勵和賞識對於孩子特別有效果。中國的家庭教育裏麵,對孩子責備和苛求比較多,其實對於心靈如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而言,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裏長大,是需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的心如水晶般透明,其實更需要我們的嗬護與賞識。現在媒體對於中國人幸福感的調查如火如荼,但是調查的結果莫衷一是,大多數人對此感到茫然,這正是壓力之下的枯萎和潛能無法發揮的抑製的表現。對孩子來說,他的世界很廣闊,需要家長們用賞識,用激勵去激發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家長要做的就是激勵孩子,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我們可以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表揚他:“做得好!”“進步很快!”也可以在他想出新方法的時候說:“好主意!”“你的想法真是太奇妙了!”“真是聰明的孩子!”這種肯定和讚賞會像植物的根一樣,紮得越深越廣,結出的果實也就越大。家長們可以針對孩子做的具體事情進行表揚和讚美,不斷變換內容,有新鮮感,孩子更易接受。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可以多看看關於賞識教育之類的書,相信一定會深受啟發,受益匪淺。
二、打擊孩子的話,您盡量不要說
我們常聽一些家長當著自己孩子的麵表揚別的孩子好,說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好,家長說起來很隨意,謙虛也許是中華民族的特色之一,但是家長卻沒有想過,這樣的言行對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殺傷力是致命的。因為他的爸爸媽媽告訴他,他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另外的孩子,他在自己的潛意識裏會認定自己糟透了,連最親的人都這樣說,他將來怎麼可能有信心去勇敢地接受挑戰,取得成功呢?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是比較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往往一句鼓勵就能大大增加孩子的信心,相反,一句嗬斥出口可能就使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傷害。父母絕不應該輕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不要懷疑他們的能力。在必要的批評時,萬不可用“呆、傻、壞、笨”這些字眼兒,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嚴厲的判決,把他們畫為了“另類”,這樣他們無論在家裏、學校裏還是其他環境裏都會與其他人格格不入,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將是一片灰暗。
小軍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有一次舉手回答問題,剛站起來,答案到嘴邊,忽然忘記了,這時候,老師說:“你有毛病嗎?不會怎麼還舉手?”小軍當時羞愧得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從此她再也沒有主動舉手回答過問題,而且主動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銳減,個性也慢慢變得內向。
“建言獻策”
一次刺激,對孩子敏感脆弱的心靈產生的負麵影響,很久都難以消除,甚至會記憶一生。為了給孩子的心靈留下一份快樂的記憶,請不要對他們說“傻、呆、笨、壞”等惡性評價的話,也不要對他們冷嘲熱諷。
小心別因你,讓未成年的我有了暴力傾向
攻擊性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青春期的暴力思想最為嚴重,因此,他們認為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應該格外注意孩子們的舉止。而研究發現,兩歲左右的幼兒是攻擊意識最強烈的一個群體。兩歲寶寶最容易發怒,與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相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孩子在兩歲造成的傷害有限,但是如果父母不及早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控製憤怒,孩子長大以後,很容易有暴力傾向。
有一個笑話:兒子犯錯,被父親痛打一頓。母親看不下去,一邊護住兒子,一邊責罵丈夫為什麼打得這麼狠,父親回答:以前我爸也是這樣打我,我終於可以出氣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卻告訴我們暴力傾向是可能在耳濡目染中“傳染”的,孩子天生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借此認識世界。如果父母長期吵架甚至是打架、父母對孩子施行語言和肢體的暴力、父母讓孩子經常觀看和暴力有關的動畫片和電影,都會讓孩子變得暴力。因此,家長們尤其是有暴力傾向孩子的家長們一定要盡早清醒過來,及早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父母要特別注意,孩子暴力傾向最開始的表現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喜歡摔東西,蹂躪小動物,打別的小孩子,揪別人頭發或咬手指,等等。為什麼小小的孩子就出現暴力的“基因”呢?首先我們理解,暴力是孩子自衛的一種方式,有可能是因為自己被欺負,他在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人類一種本能。暴力還有可能是孩子在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條件下,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了暴力行為,家長們應該如何應對才能消除他們的暴力傾向呢?我們又該如何杜絕孩子出現暴力行為呢?我們給家長列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父母不要當著孩子麵吵架打架
孩子心目中唯一溫暖的庇護所就是家庭,他們希望家庭中始終充滿愛。當孩子一旦發現父母開始吵架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家庭不再溫暖,如果父母動起手來,更了不得了,這個庇護所要被毀滅掉,就會失去基本的安全感。雖然夫妻吵架拌嘴對大人不一定會帶來多大的傷害,但是父母的表情就足以讓孩子的心靈蒙受創傷。根據調查顯示,有85%的寶寶最怕的就是父母吵架。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在充滿衝突的家庭中生活,容易變得退縮、自卑,與人交往時往往不自信、不主動,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容易陷入人際交往的障礙。
夫妻之間,可能沒有不吵架的,有時候是原則問題,有時候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當夫妻成為父母之後,吵架就不隻是兩個人的事情了,因為在我們的身邊多了一個需要嗬護的孩子,當著孩子的麵吵架打架,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避免的。如果吵架升級變成打架,當孩子習以為常了以後,會覺得暴力是愛的表達方式之一,慢慢也會成長為暴力寶寶,對於這點,任何父母都不願意看到。
一對小夫妻兩人吵架了,聲音都不大,但是家裏的氣氛很不好。這時,他們一歲半的小兒子慢慢地走了過來,抱抱爸爸的腿,又抱抱媽媽的腿,眼裏含著眼淚,臉上全是恐懼的表情。後來,小夫妻沒有控製住火氣,又一次吵起來,甚至摔起了東西,兒子慢慢適應了,不再恐懼和不安,麵對他們吵架,平靜地玩自己的玩具,隻是媽媽發現,在沒有人的地方,寶寶泄恨似的使勁掐和摔這個新買的木偶玩具,表情和爸爸媽媽的一樣。直到這個時候,夫妻二人意識到原來吵架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父母的心情和表情足以讓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靈感到不安和恐懼。同時他們也悔恨讓寶寶沾染上了暴力解決問題的“惡習”。
二、關愛孩子,教會孩子控製自己的情緒
讓寶寶遠離暴力,關愛寶寶是最根本的。如果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滿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培養孩子的關愛和仁慈之心,可以從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傾向的形成。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出現的攻擊行為大部分屬於一時衝動,有時候是缺乏社交技巧,有時候是不懂控製情緒,因此家長應該及時教給寶寶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教寶寶運用多種方式來化解困境。同時幫助孩子逐步戰勝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穩定的情緒,能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融合。
“建言獻策”
作為父母一定要起好帶頭作用。家長也要為自己找個發泄情緒的出口。找些和自己麵臨同樣問題的同齡人聊一聊,不僅可以一吐為快,還能交流心得。國外就有這樣的家長沙龍、網絡群用來讓家長們交流,不妨效仿一下。